将乐:驻村书记回城了,但村里变了样
2017-12-14 15:08:35董观生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林泉慰问困难党员 东南网三明12月14日讯(通讯员 董观生)淙淙小溪围绕的中央红军村里,林泉俯下身子,捡起一根丢落在街角的烟头,扔进路旁的垃圾筒。他走近汤思春的房子,扶正屋檐下歪倒的柴火堆。他坐在老汤家门口跟村民聊着村口老樟树的那些红色故事…… 林泉,1970年出生,是福建省公安厅的一名警察,也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优秀党员。2016年11月,受省委组织部安排,到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担任驻村蹲点第一书记。现今已结束了驻村工作。 凝心聚力绘蓝图 墈厚村地处偏远,道路崎岖。初次进村,他感叹到:“这里真是山路十八弯。”镇里的驻村干部说:“远远不只十八弯,有一次,数到100个弯时,数弯的人在车上都睡着了。” 生态环境优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墈厚村的一大优势。驻村不久,他通过各种渠道对村里情况了解后,便召开了第一次村两委会,第一次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也随之召开。 他将村里的五年发展计划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 汤思清是墈厚村书记,满含深情地望着村口已拓宽完成的公路:“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是林书记提出的一大问题,通往外界的路一定要好,才能吸引外面的人进山发展。” 就这样,林泉将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一一列出,一一攻破。一年时间,项目涉及征地的,他就走家串户、做好思想工作;资金短缺的,他就跑部门要项目、解决资金问题;需要申报材料的,他就拟文件帮立项,加快项目推进。通过努力完成了村道拓宽,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红军广场和幸福院也正在建设中。 2017年,墈厚村被命名为中央红军村。 在建的中央红军广场 俯下身子带民风 “早上,他会换上雨鞋,带上长竹竿,到小河里清理垃圾。”路边的村民说着他的故事。 村部2楼最里间,是林泉的宿舍。汤思清打开门,拉开窗帘,介绍着林泉的起居:“被子被我们拿出去洗了,其他的日用品没动,他就是这样简单。” 走进房间,床铺在房子中间,床铺旁一张书桌,整齐且干净,旁边是一张小凳子,放着脸盆、牙杯和牙刷,毛巾挂在不远的窗台上。 “住在村里很舒服,冬暖夏凉,早上空气清新,看小河里有垃圾,就去捡,顺便运动运动,晚上无事又可以跟村民们聊聊天,拉些家常,也能了解到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林泉接起电话。 林泉在村里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时之功,只有改变墈厚村民的理念,才是长久之计。”“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带民风,要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起,风气的转变往往也是从小事做起。针对原来全村卫生状况较差的情况,他将全村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党员负责,党员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带头清洁网格卫生,带动周边其他村民共同遵守村规民约。同时,在全村设置30余个垃圾桶,村民在他的引导下,慢慢地养成了爱护卫生的习惯。 汤祖钦是位78岁的老党员,也是一位退休教师。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抢过话:“有一次,我在家门口坐着,他从村部出来,远远看到他走近一个角落里,俯下身子捡起一根烟头,扔到路旁的垃圾筒,这是我亲眼所见,不容易啊。” 汤老喘了口气接着说:“现在这街上干净吧,几十年了,街就没这么干净过,而且垃圾筒就在家门口,家里有垃圾都会自觉倒到筒里。” 汤思清和老支部书记汤仁在村里聊着村规民约,发现地上有个烟头,汤思清打趣地说:“老书记,我不抽烟,这个烟头可能是你丢的。”汤仁立马较真起来:“你可不能冤枉我,作为老党员、老书记,我可是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的,这烟头绝对不是我丢的。”老书记捡起烟头,发现烟头与他抽烟的牌子不一致,然后把烟头放到了身边的垃圾桶里。就是这种“较真”,慢慢改变着墈厚村村民的习惯,让“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理念扎根民心。 不忘初心助扶贫 “我能做的尽量去做,帮助群众脱贫,并走上富裕的路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林泉说。 汤思春是墈厚村的精准扶贫户,父亲76岁,孩子在白莲镇读初三。 “油和米送来,孩子读书的生活费送来,父亲的养老补贴送来,连房屋后面的柴火堆他都一起来摆,最重要的是他把‘生猪寄养’‘金森扶贫小额信贷’这些增加收入的政策一一送来,今年我要脱贫,以后努力让生活更好。”汤思春一度激动地回忆着。 养鸭大棚的建设和生态茶种植基地的有力推进是林泉在助力扶贫工作上的想法。他说:“农业增产、增收是需要过程的,利用项目工程增加村财收入、扶贫户收入是一项长期推进的工作,我虽回原单位了,但我会继续关注,竭尽所能。”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