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客家抗倭英雄揭鸿
2017-12-25 17:50:11廖康标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由于种种原因,明初以来长期存在的沿海倭寇之患到嘉靖后期变得空前严重,倭寇与国内海盗、土匪相互勾结,明火执仗,攻城略地,荼毒生灵,以浙江、福建、广东三地受害最深,而潮州因朝廷放弃南澳岛任倭寇盘踞,又是倭害最烈之地,受倭寇蹂躏已达八年之久。 时嘉靖帝深居修道,严嵩父子当道,朝政腐败,官府普遍谈倭色变,望洋兴叹。但是,揭鸿一上任,就提出消灭倭寇的主张。有人认为揭鸿是文官,不相信他有这等本事。揭鸿自信地说,只要组建一支仁义之师,士气旺盛,准备充分,就能够克敌制胜。潮州知府于是同意由揭鸿领兵与倭寇作战。 当时,芦清神仙沟和石帆两个地方被倭寇占据,倭兵近二万人。揭鸿亲自前往察看地形险阻,深入要害处侦察敌情,他认为,倭寇在此盘踞已久,必需打掉其嚣张气焰,才能破敌。他带领挑选出来的100多名骑兵勇士,深夜杀入驻扎有上万倭寇的敌营,倭寇以为神兵天降,乱成一团,此后夜夜惶恐,听到揭鸿的名字就害怕。从此,官军士气大振,转败为胜。揭鸿分析,此前倭寇战斗力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劫掠乡里,粮草一直充足。便命令各村筑起坚固的土城储藏粮草,加强防守,不让倭寇再得逞。对那些被抓被胁从的百姓,揭鸿不忍让他们在战斗中与倭寇一起丧命,于是宣布政策:能进攻倭寇的,给予嘉奖;脱离倭寇队伍的,罪过既往不咎。同时,严明军令军纪,做到赏罚分明。“公(揭鸿)师出以律,身先矢石,士卒无不鼓奋。前后出奇兵,所向摧折奔溃,倭无不震慑。”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歼灭战,倭寇败逃,肃清了芦清神仙沟和石帆持续八年的倭患。救出被掠的百姓上万人,让他们返回原籍,百姓对揭鸿感恩戴德,拜谢不已。战斗中,揭鸿亲手斩杀倭寇数十人。 潮州有揭鸿在,倭寇在潮州呆不下去了,退到惠州海丰,包围了经济繁荣的甲子所,企图攻下甲子所作为新据点。同时认为,揭鸿是潮州的官员,肯定不会领兵来惠州。甲子所被围的消息传到潮州,揭鸿自告奋勇,仍带三千兵驱驰救援。倭寇已将甲子所围了三层,揭鸿率军奋勇突入重围,倭寇发现揭鸿又来,没打几下就退避了。 揭鸿来到城下,城门紧闭,说明身份后才入城。守备者问揭鸿退敌之计,揭鸿说:“倭众我寡,须示之强以惑之。”于是,命令前来救援的士兵穿另一种衣服,打另一种旗号,晚上悄悄从东门出去,次日黎明从南门突入,在西门、北门也用同样计策,一连四天都是如此,给敌军造成援军不断的假象。“倭果疑,且惧公名,摇摇有遁色。”揭鸿发现战机来了,便大开城门,擂响战鼓,率军扑向敌阵,大败倭寇。倭寇退去,守备者说潮州兵可以撤退了。揭鸿说:“未可,倭众犹盛,虽败,必意吾玩且复来,吾当尽破之。”于是选精兵千余人埋伏于要道,自己带领一支队伍迎敌。倭寇果然卷土重来,却被揭鸿军队两面夹击,“倭尾首不相救,斩获殆尽。”揭鸿又于陆路各路口设置疑兵,只留一条海路让倭寇走,同时令人把一批凿漏的船只摆在海边。 在揭鸿军队的追杀下,倭寇果然走海路,发现海边有船只,争先恐后登船而去,船行不远就全部沉没于大海之中。至此,广东倭寇基本荡平。“夫以数年莫破之寇,一旦星流彗扫,粤民安堵如故,则公禀受之资异,仁义之声壮,先画之策定故也。”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