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正地: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2018-03-20 10:26:34乐小丽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忆苦思甜 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正地村全村人都不开火,老老少少集中在村北的兴进庵聚餐,连吃五天。前四天吃素食,最后一天中午晚上开荤,寓意先苦后甜。 每到这个时候,定居外地的村民都会回老家赶庙会,吃团圆饭。大家捐钱捐物,出工出力,轮流牵头组织。牵头的两户人家每户出666元钱,其他的全凭自愿。 3月3日,正月十六,记者来到正地村。村民们正在打白粿,杀鸡杀鸭,忙得热火朝天。双层蒸锅里炉火正旺,庵前庵内摆了18张桌子。午饭时间一到,大家围桌而坐,热闹开席。当天天气较热,有的人还撑着伞吃。 多年来,正地村通过这种方式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村民黄绍忠说,这个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连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记不清了。相传很早以前,村里发生饥荒,很多人没有饭吃,快饿死了。村里的乡贤和富裕人家想帮助村民度过难关,可大家都是黄姓人,宗族血亲,如果长期施粥舍米,会伤害同族人的自尊心。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由他们出钱举办庙会,组织村民迎神,祈祷风调雨顺,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挣一口饭吃。 后来,这种淳朴的互助形式演变成一种仪式,改成正月十二举办庙会,全村连聚五天的盛事。 村民们说:“春节期间,大家酒肉吃多了,吃几天素食可以调理肠胃,也可以让大家忆苦思甜。” 文革时期,这项活动中断了,此后几十年一直没有人提起。直到2003年,在村里老人们的牵头下,正地村恢复这个传统习俗,延续至今。 黄绍忠说:“这是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现在,村里人大部分都定居在外地,很少联系,年轻一辈更是互相不认识。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促进交流,增进村民的感情。”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