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三明学院:一所山区高校的绿色实践

2018-06-01 10:38:32黄雪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学生参与草珊瑚良种选育。

学校科研人员与三钢人员共研清洁生产。

“河小禹”大学生团队开展区域河段巡查和河长制宣传实践。

山区办高校,如何克服先天不足?三明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呼应地方需求,主动扛起“绿色”大旗,通过绿色教育服务地方绿色发展

东南网6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雪梅 文/图)

对准“时空坐标” 营造“人才特区”

5月17-18日,美丽中国三明研讨会在三明学院举行。这是三明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召开的,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搭建平台招才引智,助力高校绿色教育、科技兴企与地方绿色发展。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陈洪波研究员作了题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与实践探索》的演讲,北京林业大学冯仲科教授所作的报告是《陆表植被资源精准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前沿》。他们把国家推动绿色发展的最新精神、政策取向、发展路径、科技前沿等信息分享给大家。

而绿色发展,对于三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三明市副市长林俊德说:“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6.8%,森林资源总量占全省1/4。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三明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行工业发展低碳化、农林产业生态化,特别是传统重工业需要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

时代在呼唤,地方有期待,作为三明市唯一的本科高校,三明学院有责任为绿色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但仅凭一己之力,还难以担负这个重任。

三明学院是三明市属地方高校。欠发达山区办高校,存在区位偏远、资金不足、人才短缺三大难题,先天不足。

在诸多困难中,三明学院院长刘健最感头痛的是人才短缺。他说,现在生员数达到15000人,按正常配比,教职人员需1600人左右,可目前只有教职人员900多人。

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除了申请“人员编制总量管理试点”来增加教职工人数,三明学院尝试通过搭建事业发展平台来吸引人才。

目前,三明学院创建了福建省资源环境监测与可持续经营利用重点实验室、绿色铸锻及其高端零部件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闽江源生态保护研究院等27个省级科研平台和8个市级智库平台。其中,闽江源生态保护研究院入选2017年福建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刘健说:“刚刚成立的美丽中国发展研究院,被赋予构建‘人才特区’的重任,实施‘金凤凰人才计划’,不拘一格吸引人才,以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汇聚各路英才。通过借智借力,增强三明学院培养人才的能力,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地方绿色发展的需求缺口越大,招商引资引智的愿望越迫切,对我们这些科研院所的人来说,吸引力越大,可以找到用武之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萌博士说。

郑州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王长路第一个签约“金凤凰学者”,他将带领专家团队在三明构建智能制造中心,努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三明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绿色-智能制造、生态化工、生态康养、生态治理、生态文创等五个领域。美丽中国发展研究院吸引来的高端人才,既为三明学院发展绿色教育服务,也为加快地方绿色发展服务。

推进开放办学 践行绿色教育

三明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3年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这1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应用型教育改革。“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是三明学院的办学定位。在应用型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三明学院进一步顺时应势发展绿色教育。

2016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遴选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14所试点院校,三明学院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高校。同年11月,三明学院承办了首届中美绿色教育产教融合国际论坛,同时成立了应用技术教育国际标准研究院三明学院绿色教育研究分院,率先启动绿色教育标准研究,成为绿色教育规则和标准制订的参与者。

在落实“双百计划”中,三明学院重构课程体系,转变教育模式,将“具备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能力”列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涉绿课程被纳入公选课资源和必修学分;探索构建“专业融入+通识教育+绿色实践”的多层次分类课程体系。

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两手抓,激发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提升绿色科研服务能力。为此,三明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协会成立了威斯特环保产业学院、绿色建筑产业学院、数字创意产业学院等9个产业学院,并在永安市贡川镇、大田县建设镇等地建立村镇绿色发展学院。

对于应用型师资的培养,有的派到企业去锻炼,有的借调到国内顶级科研单位去当帮手。厦门大学毕业的张盛强博士被送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加盟吴永明、郭勇专家团队,开展面向三明氟化工产业发展技术研究,达到以智引智、以智养智、以智聚智的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技术双丰收。

“是骡是马,拉出来遛遛”。举办各种各样创新创业大赛,是三明学院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招数。三明学院牵手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为大学生提供高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去年12月,三明学院承办福建省首个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搭建三明学院师生与全国优秀创业大学生、创业导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扩大山区师生创新创业的视野,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

产教深度融合 助力绿色发展

身处大山中的三明学院,接地气是一大优势,美丽乡村建设,企业科技创新,都有师生活跃的身影。

痛点就是师生们的灵感爆发点。机电学院刘健军博士,看到村民搬运农资上山很艰辛,就带领12名学生研发“四轮驱动田园搬运管理机”。任雯老师带领18名学生研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这些轻便的小发明创造,为农民带来了方便。

绿色三农服务实践团队,先后在三元、泰宁、明溪、清流等7个县13个村开展760多人次的服务实践。毕业生杨永清在明溪创办“云海观鸟”主题生态农场;吴阁敦在三元区创办“壹号家庭农场”并推广清洁能源、生态养殖;连延辉未毕业就开发“生态皮具”,目前已量产上线……

看到铸造废弃石英砂既占空间又污染环境,资源与化工学院老师肖旺钏很焦虑。于是在授课之余,他到中机铸材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当技术顾问,与公司技术人员一道攻关“铸造废弃石英砂循环再利用”的技术难题,奋战两年终找到答案——把再生砂、氟碳乳液、粘结剂和无机色料等混合烧结后,生产各种颜色的烧结彩砂,用作建筑外墙涂料,性能好,色泽鲜艳。现已建立一条可年产5000吨的彩砂生产线,所生产彩砂均价每吨1000元以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意义。

师生之所以热衷创新创业与研发,得益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三明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一才两用、学生一课双师”的模式,并组建了23支校企混编的教学团队,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人数达到327人,占专任教师的45%。

对于高层次教师,采取高校与企业联合招聘的办法,使具有产业实践经验的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得到“高校教师+企业研发人员”两种身份,从事产学研项目攻关,提高相应待遇。

对于学生培养,采用“一课双师”教学模式,引进骨干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来校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的指导。例如,在很多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中,就有三农公司总经理徐万鑫、技术总工徐美燚的名字。

立足地方、融入地方,致力于绿色教育,服务于绿色发展,在政产学研用互联互动中,三明学院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