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全面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纪实
2018-07-18 10:10:28巫瑞万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立足资源优势,探索产业扶贫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从前年至今年,我市精准扶贫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干部结对帮扶等16个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并围绕“扶贫资金量化折股机制、生态扶贫新机制、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实施,进一步推动试验区建设。一时间,一场深刻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在广袤的红色大地上风起云涌—— ——探索扶贫资金量化折股增收机制,着力解决“贫困户、贫困村持续增收”的难题。 建宁县根据各乡镇当地条件和已有基础,实行村民代表大会推选,选择全县各级政策支持的无污染、可持续、有前景的食用菌、黑山羊、水电、光伏等优势产业扶贫。 “源源不断的河水,使电站发电,股份有了收益。”这是黄埠乡贫困空壳村干部说的话。 黄埠乡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和教育扶贫基金50万元以7个贫困(空壳)村入股的形式,投入到乡属桃路际水电站技改扩容项目。乡政府与7个贫困(空壳)村签订《协议》,每年从电站纯收益中提取30%,按不同比例以分红的形式分配给贫困(空壳)村。根据电站技改效益分析,每个贫困(空壳)村每年可分得2-4万元红利,让贫困(空壳)村每年有固定的村财收入,实现脱贫不返贫。各村所分的红利中40%用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民生事业方面,60%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等方面。 目前,全市已有89个村开展了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试点,共有909户贫困户、2841名贫困人口享有股权收益。其中扶贫改革试验区资金投入1000万元在首批11个村开展量化折股试点,这些试点村平均每个村分红2.1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分红310元,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贫困村持续稳定增收的难题。 ——探索建立生态扶贫新机制,着力解决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冲突的问题。这些矛盾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将乐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精准扶贫,探索一条“133”复合型生态扶贫之路,全面推行“一产二产三产”联动(依托金森公司发展生态林业;依托金森公司发展生态林业;依托绿景农公司发展优质稻绿色加工业;依托“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业)。 “一只鸭子,一个扶贫样本;一座大棚,一剂脱贫良药;一条产业链,一套致富体系。”这是将乐县万安镇在精准扶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生态循环养鸭的生态种养脱贫之路。 该镇正溪村和坊头村依托温氏家禽有限公司,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每个村建设了1个“飞地”生态养鸭大棚,通过出租养鸭大棚,村财每年可增收约4万元。 ——探索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机制,着力解决由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的难题。 自去年6月起,在梅列区、三元区开展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试点,在城乡低保政策一体化的基础上,借鉴农村扶贫“348”工作机制,创建了城市扶贫“347”精准帮扶机制,即采取一申请、两审核、两公示“三步工作法”精准识别困难对象,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四因”分类法细化分类致贫原因,综合运用“就业帮扶、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援助、扶残助残、兜底保障、结对帮扶”等7种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确保做到帮扶资源精细配置,实现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为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探索了经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