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农科院:将创新的答卷写在大地上
2018-07-30 09:54:47杨燕蓉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人才:乐享“宽松”发光出彩 作为一个科研单位,科研定位会变,成果转化方式会更新,但对人才的重视却是始终如一。 市农科院农创文化园里,保留着一台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放映机。1985年进入农科院后,这台放映机给许旭明枯燥的科研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说,留在农科院并坚守30多年,这与院里始终注重员工的生活品质,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密不可分。 今年刚从台湾大学引进的陈仕朋博士有深深的认同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这里给了我绝对的工作自由。”陈博士说,当初入职前,院里就承诺工作的自由度,如今到了这里,他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了植物抗逆研究,才短短半年时间就小有成就,所研究的课题已经申报国家项目。 让陈博士感兴趣的还有市农科院的设备。他曾经去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等级别的科研机构,他们大多“重田间、轻设备”,而市农科院各种科研设备齐全,让陈博士能够迅速施展拳脚。 “年轻人来到这里,不仅自由,而且工作氛围也好,我们传帮带的传统一直都有,前辈们绝对不吝于赐教。”蔡新民说。 去年才来农科院旱作所的李清和张杨文,在所里老同事的帮扶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如今,他们不仅能独挡一面,而且成果渐出。他们分别研究的《甘薯的气味分子对抗虫抗病机制的影响》和《两种不同抗病性山药品种抗性差异的研究》已经申报省自然基金项目。这样的成长速度,在农科院比比皆是。 环境宽松,农科人有了施展自我的空间;机制渐活,农科人在辛勤劳作后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农科院的工资水平就高于当地。在农创文化园,研究员叶永秦的一张工资条被保留下来,上头显示1989年1月份,他到手工资是207元。 40年过去,现在的工资水平与那时相比,至少翻了50倍,这还不包括成果转化的收入。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明朗,市农科院鼓励科技人员奔赴基层一线,带着成果和技术领办、创办企业,把科研资源变成社会资产,实现自我提升。 去年8月份,花卉所的技术人员与入驻兴农谷的神州克劳沃公司合作成立了卉之源花卉企业,所里以技术和品种入股,占49%的股权;克劳沃负责日常运营和销售,占51%的股权。有了契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加上此前的销售渠道,卉之源成立不到一年,经营得风声水起。 “产品供不应求,单单海棠这个品种,广东一客户今年就下了200万元的订单,公司生产不过来,我们还要让本地的其他公司帮忙组培。”陈昌铭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转让、合作、折算股份投资等方式转让科技成果的,成果完成人或为转化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有权取得成果转让净收入不低于70%的奖励。 就在5月份,市政府通过了《市农科院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方案》,将种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净收入比例提高到80%。 有空间,有获得感,农科人在科技的海洋中纵横驰骋,必将带领农科院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