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提线木偶长伴戏曲人生

2018-11-07 10:03:36邱慧敏 苏春凤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上台前准备好木偶


三明日报尤溪记者站 邱慧敏 苏春凤文/图

“南征北站立奇功,定国安邦建大勋,为子能承父大业,江山誓保报君恩……”11月3日,在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的严氏中安祠堂里,伴随着阵阵锣鼓,传来了句句字正腔圆的唱戏声。走进祠堂,玫红色的台布上,正在上演一出《薛刚反唐》的提线木偶戏,而表演者是四位老人。

这四位老人,是西华木偶戏的传承者。其中,严希圣、严积坛已经71岁了,严积财、郑诒谐也已66岁。

出于对木偶戏的热爱,他们仍在坚守。今年10月,西华木偶戏被列入尤溪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巨款购木偶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妙趣横生。

据西华村村民口口相传,当地的木偶戏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木偶戏有剧本台词、腔调演唱,后台有乐器伴奏,经常被周围乡村群众请去还愿、保佑平安,深受欢迎。

西华村有个明山湖,明山湖有着千年古寺“明山寺”,据传是闽王王审知和部下严永云游玩隐居的地方。“差不多是从嘉庆年间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村民们就会抬着王审知圣王爷的神像环绕全村,以祈佑全村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仙乡西华村主任陈士余说道,当晚就会在神像前表演木偶戏等。

“我们村有个西华业余剧团,据传组建于乾隆期间。村里经常有戏剧表演,十分热闹。我小时候天天在剧团里玩耍、看剧,对戏剧的东西都很喜欢。”严希圣一边理线,一边回忆道。1982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泉州木偶制作艺术家江加走雕刻的木偶后,小时候那颗喜欢木偶戏的萌芽一触即发。

“小时候见过的是小的,20多厘米,报纸上的那个很大,说有80多厘米高!”他又拿了报纸给好友严积坛看,两个人都十分感兴趣,想着泉州也不会太远,决定自己去那里看看,打算买一套组建木偶戏班。

“我很喜欢,想要创造新的艺术,过想要的生活。”年轻的严积坛是这样想的。

严希圣写信到泉州的文化宫询问木偶的事宜,不久便得到回信,邀请他们到实地去看看。两人正有此意,就与家人进行协商、做一系列的准备。

1983年端午节前的一个早上,两人从西华村翻过山头,走了18多公里山路到德化县葛坑镇,再坐班车去泉州。

走进泉州花巷工艺厂,看着一块块木头精雕细刻后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木偶,两个人兴奋不已,便打算购买。询问价格后,两人的心凉了一大截。本以为只要几十块钱,没想到单单一个木偶头就要160元,配套的服装衣帽要另外购买,一套要100多元,搭配起来一个完整的木偶要300多元钱!

“当时一担谷子才卖16元钱,一个木偶要300多元,一套最少都需要20个角色,加上锣鼓等,那得多少钱啊。”严希圣说,他们暗自盘算,想着自己手里虽有一点积蓄,还是差了很多,但是心里又抑制不住地喜欢,犹豫再三,跟厂家讨价还价。雕刻厂老板表示雕刻的木材很贵,价格没办法降太多,两人便允诺自己提供木材,以最优惠的价格定制了一套。

回到村里后,两人就找到有相同兴趣的严积财和郑诒谐,商量一起购买木偶,组建西华木偶戏班。结果,他们一拍即合,都十分爽快地答应了。

当时,严希圣开了一家木珠厂,严积财和严积坛经营瓷厂,郑诒谐是木工师傅,手头上都有些积蓄,但是四个人凑在一起,也只有1万多元,大家又到处筹借了。

费用凑足了,严希圣和严积坛两人的心放了下来,到山上找了两袋当地最好的樟木送到泉州,并付了300多元的定金。

同时,他们也做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搭台、布景等。当年的布需要用布票换,戏班在准备台布、幕布时,四户人家的布票凑在一起还是不够。“当时一个人只能分一丈六的布,我们布台需要100多丈。”严积财说道,不同的场地、不同的剧,用的布都是不一样的,只能到处找人家借布票。

两星期后,严希圣和严积坛又去了泉州,取刻好的21个木偶,“生旦净末丑”俱全,并购买了服装、锣鼓等工具,总共花费了3万多元。“那天天气很好,提着装满木偶的箱子心里很是高兴,100多斤的箱子一点也不觉得沉。”严积坛说道。

 



严希圣(右)和严积坛(左)在表演中



  四位老人经常一起看剧本,讨论音乐编排等

戏班红一时

四人组戏班并不是无稽之谈,他们在戏剧上各有所长。

郑诒谐的父亲是西华业余剧团的导演、演员,他从小在剧团长大,耳熏目染之下,对戏剧表演颇有心得。严希圣颇有戏剧天赋,12岁那年还曾通过了县闽剧团的招生,但因为年纪小不敢离家,放弃了机会。严积财之前就会拉二胡,对乐器比较敏感,严积坛则喜欢听戏,听得多了,每台剧就都能哼唱上几句。

据此四个人做了明确的分工,严希圣和严积坛负责操作木偶,连说带唱,严积财和郑诒谐负责敲锣打鼓、进行伴奏。木偶、乐器、设备等各项准备就绪,戏班正式成立,取名为西华木偶戏彩凤班。

虽说几个人都有些底子,但是不足以撑起一场戏。他们虚心、积极向剧团老师傅请教学习,自己也刻苦训练。

去买木偶的时候,严希圣和严积坛在雕刻厂里遇到了一个闽南人。他是一个专业的提线木偶表演者,手法娴熟,木偶在他的手里十分“听话”。两人就向他请教如何操作,那个闽南人也不吝赐教。虽然他只会讲闽南语,双方语言不通,但是经过他手把手地教学,两人还是受益匪浅。

戏班建成,几个人白天干活,晚上就提着木偶、拿出乐器在那研究。一个木偶高80多厘米,轻的是3斤,重的有8斤,提线有16条。“天天就是提着木偶在那练,手都磨出泡来长出茧,手臂一直举着,但是也没有觉得辛苦,能操作木偶感觉很满足。”严积坛说,木偶里面还有机关,可以控制木偶的表情,非常神奇。

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和准备,木偶戏彩凤班在西华举办了3场试演活动。

“人一场比一场多,到处都站满了人,隔壁村的都跑过来看。我们别提多高兴了。”郑诒谐笑着说,人一多,表演都有劲了,一台戏2个小时也不觉得累。试演后没多久,就有坂面镇等周边乡村的人,来邀请他们戏班去表演。

演出用的所有器材装在一起也有好几大箱子,每个箱子有70斤左右。当时没有车坐,就一大早每人挑一个担子,走路去。中午左右到达演出地,下午搭台布景,傍晚演出。演出规模较大时,四个人不够用,他们就会邀请西华业余剧团的师傅们来帮忙,一起演出。最多的时候,一场戏要9个人,其中提木偶演出5人、后台3人、打杂1人。

严希圣不仅要说唱、操作木偶,还负责戏班的剧本编写。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从小就喜欢看小说,他就根据看过的书改编,写成剧本,共写了《包公斗国舅》《纸马记》等近40个剧本。有的戏,还是根据西华村当地的故事、民情等自编自导的,如《王审知驾临名山湖》等。

“写剧本首先考虑一台戏要出几个人物,然后要给人物编词,考虑词能不能唱出来。”严希圣拿着剧本介绍,现在写好的剧本装起来已经有两箱了。他还说:“不同的角色的调是不同的,还要考虑伴奏要怎么配合,我们四个人还经常会一起商量。”

没多久,西华木偶戏彩凤班在周边乡镇、隔壁县都“出名”了,台溪、新阳、管前、德化、沙县等地,都向他们发出了邀约,庙会、祈福等,戏班天天往外跑,他们就又买了11个木偶,打算好好演戏。

“有些时候去比较远的地方,我们还会带些米,在路边拾些木柴,就地解决吃饭问题。”严积财说,那时交通不便,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有钱都没地方买,自己弄一点将就着吃。

天天往外跑的他们无心照顾家里的生意,加上当时行情不好,几个人陆续把厂关了,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去打零工。有时候打工也经常去不了,一有人来请,四人就得放下手上的活,出门去忙表演。

去一些比较远的地方,戏班也会多待几天、多演几场。“1986年,有一次在新桥(现新阳镇),我们连续在那里演了2个多月,演完这家去那家,有时候一天要演个两三场。”严积坛回忆,那是出门最久的一次了,唱得嗓子都沙哑了。

碰上逢年过节,是戏班最忙的时候。农历十二月廿七、廿八才回家,正月初三就又出去演出了,有时候好多家要同一天演出,还需要协调错开才排得过来,要是遇上像正月十五这样的好日子,都要提前一个多月来预定。最红火的那段时间,他们一年可以演100多场,多的时候会有1000多名观众。

继续演下去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加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戏剧的人也少了。上个世纪90年代,西华业余剧团就解散了。木偶戏一年也就演出30场左右,有时候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场。

“条件越来越好了,有车坐不用挑着担子走那么远了,但是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郑诒谐说道。

木偶戏的表演,难以维持四个人的家庭生活。他们曾经也有过想把这些木偶卖掉的想法,最终还是舍不得。“在自己手里那么多年了,哪里能说卖掉就卖掉。”严积财说道。

四个人又坚持了10多年,边打些零工,维持生活,每当有人来请,他们就聚到一起去演出。

至今木偶戏表演用的所有物品都是当年购置的,戏班有好几次都想把一些衣服、乐器等进行更新换代,都由于经费紧张屡屡搁置。之前业余剧团留下来的4个比较小的木偶也因为多次搬动而遗失。

现在虽然演出少了,他们依旧会选晴好的天气,每两个月把木偶等道具拿出来晒晒太阳,进行养护,有时候也会自己演上一场。“表演的时候手上都是汗,沾在丝线、衣服、勾牌上,不晒一晒会发霉的。”严积坛边给木偶换线边介绍。

前年,西华村的木偶戏登上了尤溪《乡村大舞台》进行表演,为尤溪人民上演了一出好戏。他们也备受鼓舞,同时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宣扬传统文化,让有心人加入到他们的传承队伍中。严积财说:“年轻人过年回来看到愿意拿着把玩一下,但毕竟赚不到钱,又累。大家还是选择出去打工。”

现在,四位老人已逐步迈入古稀之年,今年戏班演了近30场戏。最近几天,2日至4日,西华村里又热闹了起来,《天鹅宴》《闹花灯》等轮番上演,每天从早到晚演5、6场戏。

但后继无人的窘境和演出技法都濒临失传,他们希望以这次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契机,西华木偶戏彩凤班能后继有人。

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对木偶戏的那份热爱仍是无人能及。“只要有人想看,我们还是会继续演下去。”严希圣坚定地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