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人王莉莉演讲《数字里的红色记忆》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东南网三明6月16日讯(本网记者 蔡晓卿)“6000、30;3.7万、1.12万、76……”6月11日,在宁化举行的一场慷慨激昂的“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报告会上,宣讲人王莉莉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它也带领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和800多名干部群众回到战火硝烟的年代,唤醒红色的记忆。
宣讲人王莉莉在她的演讲《数字里的红色记忆》中说道,6000闽西将士血洒湘江,突出重围的只有30多人。3.7万名三明苏区的英雄儿女加入了红军的队伍;1.12万名三明子弟踏上长征的征途,大部分编入红三军团第4师和红五军团第34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只有76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一句流传至今的当地民谣,却从中反映出那场战斗的惨烈!
宣讲人黄为民演讲《永不泯灭的湘江之魂》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在三明,这样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宣讲人黄为民讲到,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中,红34师承担着中央纵队的殿后任务,被称为“绝命后卫师”,而来自宁化的曾广益正是红34师的一名战士。他和战友们拼死血战,用生命的代价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在他发现与自己的连队失去联系后,立即加入了韩伟团长的队伍,在韩伟团长的指挥下且战且退,突围到了灌阳县新圩乡轿顶山区。枪林弹雨中,又有许多战士倒下,到山顶时,只剩下最后6名红军。面对步步进逼的敌人,他们上演了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幕,留下了“轿顶山六壮士”的英雄故事。
参观宁化革命纪念园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据了解,三明是中央苏区“扩红补给”的重要地区。苏区时期,三明苏区人民每年为中央苏区政府和红军募集“千担纸、万担粮”及大量钱款,提供了有力的兵源、粮源和财源保障。特别是宁化苏区扩红支前运动始终走在中央苏区县前列,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宁化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就有这样的记录。
一个小朋友学着老兵的样子在宁化革命纪念园烈士纪念碑前敬军礼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记者了解到,宁化县有13700人加入红军队伍,6000多人参加长征,最后胜利到达陕北的却只有58名。目前登记在册的烈士仅有3301人,将近有一半人成为了无名英雄。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今日的红土地,三明儿女接过革命的旗帜,认真做好中央苏区、老工业基地、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四篇大文章”,全力以赴加快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全力推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三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