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渡船 明台合作风景这边独好
——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侧记
●三明日报记者 曾凤清 朱丹宇 三明日报清流记者站 吴火招
一道浅浅的海湾,隔不断血缘阻不断亲。从1992年第一位台商落户清流开始,到如今56家台资企业在这里兴旺发展,清流这座“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城,作为全市注册台资企业最多的地方,见证着明台合作的深化交流,也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两岸关系的变化发展。
2017年,在由国台办和农业部组织的首次全国台创园发展建设综合考评中,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全国排名第三位。投资兴业,融合发展,围绕着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生态休闲观光、农林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清流的台资企业发展之势欣欣向荣,为这座山城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因子。
远道而来却是亲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福建沿海地区就已经通过民间渠道,开始引进中小台商,在农业领域进行试探性投资。1992年,清流那颗明台合作的种子开始萌发。
那一年,许良远第一次踏上清流这块土地。地处清流北大门的林畲乡,土壤肥沃,有机质高,耕作层深,而且环境优良、气候适宜,许良远一眼就相中了这儿。1993年,由他独资兴办的桦信茶果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批台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一。
作为客家祖地之一的清流,与台湾气候相近,风俗相似,历史渊源悠久。考古学家在沙芜狐狸洞发现古人类化石,填补了我省旧石器时代的空白,被命名为“清流人”,与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左镇人”,同属中国旧石器古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
闽台同根,交流和往来有着深远的基石。许良远来了,刘定丰也来了,这位台商注册成立青龙果蔬公司后,也同许良远一样,将清流作为第二个“家”,一呆就是20多年。
自那以后,前来了解清流,愿意到清流投资的台商越来越多。清流闽台农业合作走在全市前列,被省里确定为对台农业合作重点县。
为了将这一特色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清流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调研论证,2006年初,大胆作出决定,在清流创建“三明市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让创业园成为海峡两岸合作的新载体、新抓手、新亮点。当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台湾农民创业园”经市政府同意,正式批准设立。2008年1月,升格为三明市台湾农民创业园。
“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敲定和发展定位,为台商在清流创业搭建了一个更好、更规范的发展平台。在台商的心目中,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他们自己的家园,他们和清流人都是同根的一家人。
经过精心准备和充分论证,清流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下发了《关于加快三明市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工作意见》,加快推进台商在清流投资兴业。县里除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外,还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和台商联谊会筹委会,助推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
2009年5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首届海峡论坛大会上,正式宣布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正式晋级“国家队”,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从此冠上了“国字号”!当时,全国仅有15个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省共占4席。这一消息传来,在清流投资的台商与当地干群无不倍感振奋。
“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在那之后,台创园更是赢来好评赞誉无数。
风顺好行舟,明台合作的大船扯足风帆远航出行!
开门迎客成一家
9月6日,清流县供电公司嵩溪供电所党员服务队来到福建森源兰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兰花基地,义务帮其检查用电设备,并跟踪新增变电器的运行情况。
这家公司位于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嵩溪镇塘背村,由台商吴森源于2008年投资兴建。初到清流,县里和镇里就帮着森源兰蕙解决租地协调、电力供应、证照代办等一系列问题。在起步阶段,县里还尽力给予资金扶持。优惠的政策、周到的服务,每当说起在清流投资兴业,台商吴森源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说满意。
台商迎进门,自然成一家。“我现在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呆在清流,跟当地的村民像兄弟朋友一样。”11月29日,在永信达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内,台商汤锦镇如是说。
高山上长年日照,将汤锦镇的脸晒得黝黑。2010年,他接手父亲的班,来到了清流县嵩溪镇。永信达的生产基地位于嵩溪高地。“高地”,是清流当地对这个地方的俗称,而非建制意义的村名,这块高山盆地由阳坊和余坊两个村庄组成。
在那之前,汤家在漳浦投资兴业。随着沿海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主打有机现代农业的汤家父子有意再寻适合创业的土壤。一次偶然的机会,汤锦镇的父亲来到嵩溪高地,田脉相连,平地开阔,更有着完好的植被、水源保护,肥沃有机的土地条件,眼前的景象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2009年,永信达落户清流,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
刚开始建基地的时候,每到晚上用水高峰,与村民共用的水管就经常用水“告急”,县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帮助协调,最后帮助他们在基地里重找水源点,凿井引水;永信达采用台湾现代农业种植技术,需要大规模平整土地,当地农民对这样的做法不理解,土地流转遇到困难,政府又派出工作组,帮着他们一家家地做工作……从用水用电到基建投入,从土地流转到整地建棚,汤锦镇说,清流为台商提供的服务比“保姆”更贴心。
为台商提供亲情式服务。从一开始,清流就把来此投资的台商当作一家人。清流台创园管委会副主任罗尚华清楚地记得,1993年毕业回乡报到时,他被分配到乡镇工作,而当时和他一起到县里报到的几位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支持,分配进入台资企业工作。直到现在,台商进入清流,都会有专人全程跟踪服务,不少企业有当地干部入企挂职,双方真正变成了“一家人”。
台创园成立之后,清流县委、县政府更是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先后出台《关于扶持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花卉产业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关于加快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对闽台合作项目在用地、用电、用工、品种引进、品牌建设等方面都给予扶持,有力地促进闽台农业合作发展。
资金跟着产业走。清流县委、县政府统筹全县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台创园核心区和重点闽台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清流县每年安排500万元现代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帮助清流舞起现代农业龙头的台企受惠在列,不少中央、省级补助,当地都帮助台企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近年来,清流县台资企业每年获得财政奖补资金超过2000万元。
四两拨动千斤力。这些财政奖补资金有力地带动着台资企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仅2017年,清流县台资企业实施道路、渠道、钢架大棚及节水喷滴灌设施等闽台合作项目就达到11个,总投资达980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资金是企业运作发展的血脉,台资企业面临融资瓶颈,政府服务立即跟上。清流县以三明银监局出台扶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六条措施为契机,定期召开园区银企对接会,协调给予台资企业法人授信、税贷通、发票贷、小微企业成长贷、保证保险贷等试点。2017年,帮助园区台资企业落实贷款810万元。同时,积极向省农业厅申请贷款贴息,贴息补助资金达到80%。台企森源兰蕙为扩大企业生产,申请贷款190万元,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当地政府为其争取贴息补助14.15万元。
“这里的服务没话讲,常常是主动来问,遇到有事马上就办,办事效率一流。”吴森源说起当地帮扶满满的赞誉。如今,他的国兰组培基地,年组培能力已经超过600万株苗,是全国最大的精品国兰繁育中心。对于在清流把项目做大做强极有信心,吴森源信心满满,这几年,他已把自己在云南、广东等地的多个项目转移到了清流。
不单单用拇指点赞,吴森源更用行动为清流的台湾农民创业环境点赞。来到清流投资创业后,吴森源还多次带台商到清流考察,为台创园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化身而为合作纽带。
情缘相融同迈步
清流是海峡西岸享有盛名的“花木之乡”。2009年,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生付利明报名“三支一扶”计划时,老师特地建议学习花卉专业的他选择了清流。其实,在那之前的几年,台资就已经注入清流鲜切花产业,并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物流线路打通等方面提供重要助力。
“2008年左右,台商胡凤鸣来我们嵩溪种花,在那之前我们种植的鲜切花品种单一,就是以非洲菊为主,他带来了玫瑰、百合、康乃馨、洋桔梗等许多新品种。”余召文回忆道。他当时在嵩溪镇嵩溪村担任村主任,为了帮助胡凤鸣流转土地,他和其他村干部帮着一户一户地谈,一户一户地签。
这边,嵩溪村的村民们对着胡凤鸣引进的新品种惊叹,看着他从台湾请来的博士、专家在田里“捣鼓”新技术,倍感新鲜;那边,相距不远的同镇塘背村,村民惊奇地发现,台商吴嘉城自己开着辆拖拉机在打一块烂泥田。
“就这烂泥田,能种出什么东西来?”这是一块低洼地,长年排水不畅,老百姓看着忙碌的吴嘉城心想,这估计是个“外行”。
不久,“外行”就显山露水,叫当地老百姓折服了。平整土地,搭建大棚,棚里多了好多没见过的“新家伙”;西红柿、荷兰豆……都是些自己认识的蔬菜瓜果,怎么他这大棚里种出来的就这么不一样?大棚里的设备没见过,各种各样的品种,老百姓瞧着也都很新鲜。“台湾人种菜是不一样,不用土也能栽瓜果,施的肥也都不一般。”无土栽培、制有机肥……吴嘉城的新招式,打开了当地农民的眼界。
“台资的引入,为清流农业发展作出的贡献非常大,通过引领示范,有力地推动我县农业‘五新’技术推广。”清流台创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光华说。以吴嘉城为代表的一大批台商,不仅带动清流当地农民种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更贴心地成了清流当地农民免费的技术顾问。
清流农业,也在这种融合发展中提质增速。在台资企业的引领助推下,清流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农林产品加工、生态休闲观光4大产业区。随着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推进,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全国最大的精品国兰繁育中心、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台湾樱花观赏园、全国面积最大的台湾东方美人茶叶基地……在清流,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大踏步地转型升级。
据统计,近些年清流县累计从台湾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49项,仅2017年就引进新品种新技术6项,辐射推广1000余亩。县里更是每年都会邀请台湾农业学者、专家开坛授课,举办台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班。
“我已经是地道的李家人了。”在清流县李家乡发展了20几年的台商刘定丰常常打趣称,他所在的河背村有8个组,自己公司员工不少,算得上是第九组的“组长”了。
在清流发展,刘定丰也将妻子儿女带到了这里,如今,儿子已经顺利考入大学,女儿也在当地中学上学。9月1日,他带着女儿来到清流县城关派出所,办理台胞居民居住证。作为三明市首日首批办理台胞居住证的3个示范点之一,城关派出所特地开辟了专门窗口。
台胞连心警务室、涉台巡回检察联络点(室)、司法服务联络点、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工会联合会……在清流台创园,这些部门随时都能为台商台企提供真诚的服务。
2015年底,清流县成立台商联谊会。联谊会每次举办活动,参加的除了台商之外,还会邀请不少清流本地人参加。到了年底,台商还联合出力,置办新年礼包,送给清流当地的贫困户。
礼尚往来,两岸情缘就在这来来往往中日益深厚;迈步登高,明台合作也在这日益开阔的前景中愈发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