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三明综合新闻> 社会 > 正文

尤溪“卢部”浴血淞沪会战4300多名子弟为国捐躯

2015-09-07 09:39:54张德遴 邱慧敏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杨国铭拿着父亲杨作源出征前的照片。

卢部一旧照片悬挂于民居内的墙壁。

颁给卢兴荣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78年前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会战,也是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大战役。

这场大战役持续三个月,中国军队精锐尽出,80万人参战。可是,很少有人提到,这其中有来自尤溪卢兴邦的第五十二师。这支部队由卢兴邦堂弟卢兴荣为师长,全师4700多人奉命赶赴淞沪会战抗日前线,史料中称作“卢部”。他们在战场表现英勇,除负伤送回后方的400多人外,在鬼子的飞机重炮轰炸之下最后几乎全军覆没,4300多人为国捐躯。

近日,我们查阅历史,寻访当地一些仍知情的老人,努力拾回那段浴血的抗日往事。

卢氏与五十二师

卢有雄,今年77岁,是卢兴荣的孙子之一。他和其他卢兴荣的子孙后代一样,对于祖父辈参加抗战一事几乎一无所知。卢有雄说:“从来没听祖父和父母亲提过相关的事情。”

说起卢兴荣所率的五十二师,必须提到卢兴荣的堂哥卢兴邦。

卢兴邦是近代传奇人物,生于1880年,出身寒微,后来成为管辖南平、顺昌、将乐、永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尤溪、大田、清流、连城、归化、古田、屏南等22个县军政大权的一方军阀。

卢兴邦童年丧父,贫寒失学,以制作贩卖土纸为生。后来,纠结人马,走上以劫掠为生的为匪之路,祸害一方,被称为“卢匪”。

后来,卢部势力做大,南京国民政府对其有所提防和重视,在不同时期运用多种手段,对其改编、整编,使其先后成为留闽第一师、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师、福建省防军第三旅。民国20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将卢兴邦部整编为陆军新编第二师,后又改编为陆军第五十二师,卢兴荣任师长。卢兴邦改任驻南昌行辕参议的闲职,就此回到双鲤老家。

卢兴邦曾在福建不少地方兴教育、严家教、办慈善。比如,曾下令重修著名的南溪书院,倡办师范、中学、小学、图书馆等文化教育事业。而他被称为“抗日将领”的重要原因,就是卢部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

卢兴邦在尤溪县新阳镇双鲤村有“公馆峡”,现在,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大门有蒋介石题写的“抗日有功”匾额。而20世纪40年代,尤溪县立初级中学校园右侧也曾矗立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

近年来,尤溪县组织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挖掘卢兴邦旧事,还前往上海、南京等地的博物馆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并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卢部参加“淞沪会战”的有关史料。

如今,尤溪有越来越多人知道卢部惨烈抗战的旧事,卢兴荣率部起义迎接尤溪和平解放等。在县城紫阳公园内,还有专门纪念卢部参加淞沪会战的大型浮雕。

蒋介石所题匾额

官兵主动请缨抗日

杨国铭,今年81岁,是退休干部。他的父亲杨作源,在“卢部”即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312团任团长。

杨国铭的祖父靠卖豆腐发家,但在杨作源五六岁时便去世了。杨作源只好跟着伯父生活;他在十五六岁时,成了尤溪县洋中镇后楼村民团的通讯员。他经常给康林村地方武装组织头目陈荣标送信,深得喜爱,就追随陈荣标,过上了绿林生涯。后来,陈荣标归附卢兴邦师,被整编为一个团,杨作源在团里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1937年初,国民政府国防部开始抗战部署时,认为卢之五十二师是杂牌军,“战斗力弱,武器劣,无能与日对抗,只好留置闽浙边区维持治安”。国防部这一计划尚未正式决定前,消息已由国防部个别官员透露给卢兴荣。卢兴荣赶忙把这个消息告诉卢兴邦。知晓此事,卢兴邦急切召集卢兴荣和旧部亲信商议,决心主动请缨,共赴国难。五十二师中也多有黄埔军校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将领,对于抗日一事,也士气颇高。蒋介石看到卢部主动要求参加抗日的志愿书,当即批准,令卢兴荣率领卢部全师4700多人出省抗日,开往浙江,统归国民党第十集团司令刘建绪指挥调配。

是年夏,卢部奉命离闽赴浙。这次行军计时34天,到达浙江龙泉县城,后奉杭州总司令部指定暂住龙泉整训四个月。

卢部在龙泉整训时,卢兴荣认为全部官兵存在严重的良莠不齐和老残现象,即进行汰弱留强,将原有六个团与两个直属营编整为四个团和一个警卫营。

“打仗是九死一生的事。卢兴荣虽然是地方军阀,对于抗日是很有决心的,才会把自己的队伍拉出去的。”杨国铭说,当年重新编整时,被遣散回家的兵员每人得了三十银元作为安家费。而杨作源却是编整选出的尖子,从营长被提任为312团团长。

是年秋,“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卢兴荣全师奉令进驻杭州,接受国防部总检阅。国防部这次检阅,认为卢部符合“抗日整编师的规格”,宣布编为上海战区总预备队的序列,并指定警卫营暂离建制,归于苋桥防空总站,负责苋桥、衢州、长兴三个机场的防卫任务。之后,五十二师分三批先后开赴前线参加上海保卫战。

据说,卢部准备奔赴上海战场之际,卢兴邦对前来“卢公馆”汇报的亲信说:“日本人,我嫖他三代。告诉卢师长(指卢兴荣),把日本人的屎给打出来,五十二师不要给尤溪人丢脸!”

卢有雄展示祖父卢兴荣年轻时照片。

惨烈击敌共赴国难

据资料记载,卢部在淞沪大会战过程,总共分三次不同时间增援上阵,前两个多月与日寇搏斗,战事惨烈,颇有战绩:第一次调三个团,由卢兴荣亲自率领,填补上海大战场,统归原有的军团部指挥的阵地。卢兴荣待其部署完毕回到杭州整理后方的兵员;第二次将另一个团派黄鹤副师长带领,填补上海罗店战场;第三次从防空总站警卫营挤出二连,又在留置后方杂兵中挑选一部分,编整一个加强营,令吴德均率领,驰援上海大场北角的阵地战。

卢部三个团曾组织大刀队,专破电网工具队,配合乡兵团,利用夜袭战术,冲破敌阵四重电网,迫使残敌弃甲逃亡,阵地全被我军占领。可是卢部徒借血肉之躯,“加上卢部战备工作、设施较差,无论是增援上海罗店战场还是大场北角战场,卢部所在的阵地均很快陷入被动,终难战胜炮空轰炸的敌人,日用飞机空炸,卢部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困在阵地战沟,全部壮烈牺牲。”

尤溪县政协文史委1989年编撰的《尤溪文史资料第八辑》中有《卢兴荣的五十二师警卫营在上海等地抗日追忆》,是根据吴德均回忆整理。

吴德均当时任五十二师警卫营长。他回忆,当时日军除了派飞机轰炸机场之外,还组织了一批特务和当地流氓、地痞,在各机场周围进行指示目标、埋设地雷等破坏活动。卢部除加强三个机场防卫外,还要组织一个“化装搜索队”,搜寻可疑分子并排除危险,八个月的执勤期间,他们颇有战绩:解除掉日寇高级特务在苋桥机场前后所埋地下炸弹6处,抓获日特务、汉奸4人,其中一人系日寇高级技术员……

后来,卢部警卫营还组成一加强营,参加上海战场抗战,驰援大场北角的阵地,出发时官兵470余人。他们与日寇进行殊死拼搏,以夜战冲入敌人阵地,杀伤一批敌人。但次日,日寇海上司令部派来飞机和百门迫击炮,连续轰炸扫射两个多钟头,全营仅六人幸存,吴德均身负重伤,昏迷不醒,被送往汉口医院治疗。

林少钦、林少勇兄弟保存的祖父林景泉照片。

拼死血染苏州河

1937年11月,杨作源率312团突围苏州河那一战,也是卢部在淞沪战场的最后一役。

当时,卢部在沪战场的一个团与四个营,只二百多名残兵,团长杨作源带领,配合杭州补进之新兵四百名,共六百余官兵,坚守阵地。

由于京沪交通线已被日寇切断,当局见势不妙,只好电令上海南翔司令顾祝同集中兵力,冲过苏州河向南京总部退却。

那时,上海战场虽说尚有十二个军的残余部队,但顾祝同连一个先锋队都组织不起来。最后,顾找卢,由卢部残部杨作源团充当先锋队。

在采访期间,杨国铭还转述了杨忠国对此役的回忆。杨忠国,当时是杨作源团的后勤负责人,上世纪60年代去世。杨忠国生前回忆起团部作战,曾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士兵很勇敢,士气很高,但装备跟不上。”

上战场前,杨作源做了最后一次动员令:“有国才有家,不能让日本鬼子侵占,要寸土必争,哪怕前面就是枪林弹雨,也得往前冲!”杨忠国也参加了那次战前动员令,当时所有士兵,除手执武器以外,背上还绑着一把大砍刀。

动员令过后,杨忠国回到离前线10公里开外的后勤部里,仍能听到刺耳的枪炮声。据杨忠国回忆,当晚,他们团就偷袭敌营,杀了不少敌人。大家士气很高,不理会日本人的诱降,仍然往前冲,冲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于是,日本人的坦克开过来,压死了不少人。

快冲到第二道防线时,日军飞机临近扫射,重炮轰击,加上坦克,根本对付不了。全团官兵壮烈殉国,杨作源牺牲时年仅39岁。

后来,从苏州河畔附近逃难而来的居民告诉杨忠国:“你们整团都没了。赶紧跑,不然就要当俘虏了。”于是,杨忠国给了逃难的市民一些盘缠,换上了便衣,“走了几天几夜,才离开上海战区”,“走小道翻山丘,用一个多月才回到尤溪老家”。

林少钦、林少勇兄弟回忆说,他们的爷爷林景泉当时就是312团的营长,也是在那时牺牲的。他们小时候曾见过写有“抚恤令”的资料,可惜后来遗失了。

四千忠魂青史作证

中国军队与日寇相持三个多月,淞沪战场终沦于敌手。卢部4700多人投入上海战场,除了负伤送回后方医治400多人外,牺牲4300多人,几近全军覆没。战后,卢兴荣曾到卢公馆里向卢兴邦含泪述说战况。

淞沪会战结束后,卢部因损失过重,被撤销番号,残部以及从后方新招募的士兵分别被并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十三、六十一师参加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等。横行闽北闽中20年的卢部自此消失。

1945年9月,卢兴邦病逝于双鲤家中。卢兴荣于1949年7月策动了尤溪和平解放。1950年12月,卢兴荣病逝,终年54岁。

当年,杨作源战死时,杨国铭才4岁,家里还有三个兄弟,1937年底,当时的尤溪县政府给杨家600块银元的抚恤费。

次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请法师在城关关帝庙连续做了七天七夜的普渡。杨国铭说:“各乡镇都派代表参加,阵亡士兵家属也去了。当时我哥去了,纸钱从傍晚烧到天亮,把天空都烧红了。”

尤溪和平解放后,1950年,当时十区区长霍志芳为杨国铭写了工作介绍信,其中说“其父亲在上海抗日阵亡,请给予接收参加工作”。当年2月,杨国铭从小学教员做起,参加了工作。

2013年夏天,杨国铭还收到一封不具名的信,里面提供了从国民党勤务兵司令部档案里找到的:参加抗战牺牲,有阵亡时间和地点,又有名有姓和所属队伍的尤溪籍子弟共86人的名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