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夕阳正红,让我们携手走向幸福

2019-06-05 09:56:10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赖光赵、张连敏夫妇交流微信朋友圈里有趣的信息。

李廉德、周惠清夫妇在瑞士因特拉肯小镇留影。

苹果你先吃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林丹 文/图

勇敢地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年轻人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在永安市赖光赵和张连敏、李廉德和周惠清这两对老人的家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他们都是在经历痛失伴侣或遭遇感情挫折后,步入老年,重新寻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们和爱人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照顾,恩爱有加,羡煞旁人。

患难见真情“请让我来照顾你!”

赖光赵今年83岁,永安人,人生经历坎坷。小时候,赖光赵的父亲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赖光赵的童年是苦涩的,直到1952年年初才联系上了父亲。原来,他的父亲1946年在江苏常州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赖光赵考上永安师范学校,1955年毕业后分配至贡川中心小学教书。赖光赵温文儒雅,爱生如子,先后被任命为永安市益口小学、吉山小学校长。

赖光赵的前妻陈碧华是一名高级教师,不幸患了帕金斯综合征,生活无法自理,长期瘫痪在床。27年来,赖光赵一边工作,一边细心照顾瘫痪的妻子,不离不弃。每天,赖光赵无微不至地照顾陈碧华,翻身、洗澡、涂药……陈碧华没法吃饭,嘴巴不停地颤抖,口水直流,赖光赵总是一勺一勺地喂她吃,非常耐心。多少次,陈碧华病情危重时,老赖拨打“120”急救电话,跟着救护车赶去医院,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周围邻居提起赖光赵,都竖起大拇指,敬佩他的为人。

“人要有良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碧华和我结婚,家具棉被都是借来的,她陪着我同甘共苦。”赖光赵说,“她病了,我当然要悉心照顾她。”

2014年,陈碧华去世。临终前,她对赖光赵说:“你照顾我二三十年了,我走以后你会很苦、很孤单,你要去找一个伴侣。”

面对丧妻之痛,赖光赵独自坐在家里黯然神伤。为了缓解心里的伤痛,他报名参加永安市老年大学的中草药班学习,并担任永安市老年大学方言歌舞班(龙岭)教师。

今年72岁的张连敏是天津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2007年,她从天津河西区林业局退休后,第一次来到永安看望女儿女婿,被永安这座南方小城的空气、美食、风景吸引,2008年她落户永安照顾外孙,成了新永安人。

转眼间外孙长大了,空闲的时间多了,张连敏报名参加了永安市老年大学电脑班、摄影班、朗诵班学习,加入新安社区大妈志愿者服务队,还在新安社区老年学校电脑、手机班担任老师。这期间,张连敏的前夫突然去世,让原本性格外向的她倍受打击,女儿女婿又移民去了荷兰,女儿劝她找个合适的老伴。

一切都是注定的缘分。张连敏的好友李姐是赖光赵的邻居。2016年10月,在李姐的介绍下,赖光赵和张连敏相识了,两人挺谈得来,平时通过手机微信聊天。

2017年年初发生了一件事,让张连敏和赖光赵感情迅速升温。

春节期间,张连敏在家挂灯笼,一不小心从梯子上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天寒地冻,她咬着牙,试着慢慢地挪动身体,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终于摸到了放在客厅桌子上的手机,联系上了小区物业人员。很快,两名物业人员将张连敏送到了医院。经诊断,张连敏的腰椎骨骨裂,需要卧床休息3个月。当天下午,开完药,张连敏正准备回家,接到了赖光赵打来的电话。

张连敏说:“当时,我感到特别亲切。”

得知情况后,赖光赵下厨准备好了晚餐,迅速带到张连敏家。随后三个月里,不管刮风下雨,赖光赵每天做好一日三餐,用保温饭盒装好,从龙岭社区送到新安社区的张连敏家里。一有空闲,他就到张连敏家中帮忙,陪着她谈天说地,两颗心越走越近。不久,两人准备结婚。

通常,老年人再婚往往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子女们的反对。结婚前,赖光赵和张连敏家召开家庭会议,明确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对于父母寻找伴侣,他们的子女们都表示理解与支持,赖光赵的小儿子说:“我又有妈妈了,我在厦门工作,经常会担心爸爸的身体情况,现在有妈妈照顾,我就放心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2017年5月26日,赖光赵和张连敏登记结婚。婚后,两人的生活甜甜蜜蜜,每天清晨,赖光赵煮好早餐,看见张连敏睡得正香,不忍心吵醒她,等她醒了,两人再一起吃早餐。夫妻俩常常一起散步,一起去上老年大学。两位老人还一起去荷兰探亲旅行。

“以前一个人生活时,吃饭比较随性,常常煮一餐分两餐吃,半夜拉肚子也没有人在身边。现在,一日三餐很有规律,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赖光赵深有感触地说。

“请让我来照顾你!”两位老人相视一笑。

当老去的那一天,天冷时有人添衣,下雨时有人撑伞,闲暇时有人聊天……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面对未来,赖光赵和张连敏携手共度,乐享生活每一天。

“书香之家”的诗与远方

“遥天鸿雁恋情传,始信人间确有缘。昔日师生成挚友,今朝翁媪伴余年。身安并步龟园里,体恙相濡病榻前。唱戏吟诗同醉艺,风霜劫后菊花妍。”——《赠惠清》

这是李廉德写给爱人周惠清的诗。李廉德今年83岁,周惠清今年70岁。

走进李廉德、周惠清的家,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沙发边上是高高堆起的工具书,客厅一角摆放着琴谱,卧室一面墙的书柜摆满书籍,卧室另一侧摆放着吉他和中阮。家里没有豪华装修,没有名贵家具,但满屋的书和屋后的一片小菜园,充满生机和情趣。

李廉德、周惠清是一对恩爱夫妻。李廉德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也是永安市老年大学诗词班老师。周惠清是永安市老年大学吉他班班长。“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他爱看书,我爱弹吉他,我们都爱写作。”周惠清望着李廉德,脸上掩藏不住幸福。2016年4月,李廉德、周惠清的家被福建省全民阅读组委会授予“书香之家”称号。

他们相识几十年。上小学时,周惠清是李廉德的学生,在周惠清心里,李廉德是令她尊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人生兜兜转转,在经历各自破碎的婚姻后,步入老年,孤独的两人再次相遇并且相恋。2005年,两人结为夫妻。

2005年11月,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李廉德住院接受治疗,三上三下手术台,体重从128斤降至98斤,瘦得皮包骨。住院期间,周惠清三餐送饭,洗脸擦身,细心照料。出院后,周惠清每天给李廉德补充营养,饭前为爱人打胰岛素。得知番石榴对李廉德的身体有益,周惠清特地在屋后种了一棵番石榴。之后,李廉德写了一篇《心中的番石榴》,感谢爱人的照顾。这篇文章,一直印在周惠清的脑海里,甜在她心里。周惠清的女伴们看了此文,都说,惠清的付出值了。

李廉德擅长写作,在他的指导下,周惠清试着学习写作。刚开始,李廉德总是鼓励周惠清:“写不出来,不要强求,没发表也没关系,要有真情实感,多练练,写好了我再给你看看,把一把文字关。”不知不觉中,周惠清从老年大学的好人好事写起,越写越顺,她写的一些文章先后刊登在《三明日报》《福建老年报》上。周惠清多次被永安市老年大学评为“年度宣传报道先进工作者”“年度优秀学员”。

“在老年大学里,我和爱人好几次一起上台领奖。”周惠清自豪地说,“有时,我们各自的文章恰巧刊登在同一期的《三明日报》‘夕阳红’版上,让我们非常欣喜。”

在周惠清眼里,李廉德话不多,不会说甜言蜜语,但喜欢写诗,乐于助人,乐于奉献,有责任感。每周二,李廉德都会到永安市北门小学义务教孩子们学诗词,平日在家里,李廉德常常批改学生们交来的作业。这时周惠清则在卧室练琴,听着爱人的琴声,李廉德笑着说:“这是伴奏音乐啊!”

老夫妻俩的生活不仅有诗歌,还有远方。2015年10月,夫妻俩一起出欧洲旅游,瑞士因特拉肯小镇、意大利威尼斯黄金大运河等地都留下他们相依相伴的身影。回家后,夫妻俩将此次旅行的近300张照片制作成一本相册,相册命名为《游欧剪影》,相册中的不少照片,李廉德都为其配诗。

生活上相互照顾,精神上相互成长,纵使满头白发,每天依然有爱围绕。“要感谢我们5个子女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现在非常知足,最大的希望是彼此身体健康,多活几年,多看看祖国的新变化,也祝福孩子们生活更好!”李廉德和周惠清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