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要闻 > 正文

清代金银器御制工艺传承人林祥康 让父辈的手艺传承

2015-07-29 10:19:50周志鸿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清代金银器御制工艺传承人林祥康。

林祥康收藏着父亲林发炳的金银器作品。

林祥康复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金瓯永固”杯》。

一簇火焰,映红了一张渗满汗珠的脸……7月18日,在一个闷热、阴暗的仓库里,记者找到了这位传说中的银雕奇人林祥康,他戴着厚厚的老花镜,正焊接银雕作品,在他身旁的工作台上,摆着精美的银器,昏暗的光线,挡不住银器的熠熠发光。

49年来,林祥康默默地坚守着父辈留下的手艺,他的银雕作品像一块藏在深山的宝石,鲜为人知。今年4月,在市工艺美术协会和好友微雕大师毛祚胜的极力推荐下,林祥康第一次将自己的作品参赛,他的《盛世腾龙》巧夺天工,在“创新杯”福建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得金奖;《镂空银薰香球》系列在“争艳杯”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上获得银奖。

5月底,他的银鎏金熏香炉、熏香球作品,入选第九届韩国清州国际手工艺双年展中国馆,林祥康说:“把作品放到世界的大赛上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

父亲遗训激励着他坚守

“别把祖宗留下的手艺给丢了……”临终前,父亲拉着林祥康的手一再叮嘱,当年20岁的他哽咽着直点头。

林祥康1954年出生在长乐市古槐乡竹田村的银匠世家,父亲林发炳是远近闻名的银匠,爷爷林臣良曾在清代宫廷金银造办处工作。家里兄弟姐妹9人,却没人愿意继承这又苦又累的家传手艺,纷纷外出读书、打工。

家传手艺无人继承,父亲林发炳十分着急,1965年,13岁的林祥康失学在家,在父亲逼迫下学习银器制作,父亲手把手地教他焊接、抽丝、刻花、镶嵌等金银器制作工艺,并拿出几件银器藏品,传授鉴赏知识。那些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银器,令人爱不释手,引发了他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银雕不是一日之功。精湛的技艺从“吹”练起,焊接工艺是银器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过去焊接用煤油灯火,火焰的大小全在嘴上控制,手拿一根20多厘米长的铜管,用嘴将煤油灯上的火,吹成细细的火丝,焊接银器。为练“吹”功,父亲让他拿着铜管,向盆里的水吹气,几天练下来,他的嘴都吹肿了,吃饭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文革期间,金银器被视为“四旧”,封建主义尾巴,金银器制作无法公开学习,被人发现,要抓去批斗。1970年,60岁的父亲林发炳查出食道癌,他心里更加着急,在家里悄悄地把银雕绝技全部传给林祥康。

父亲的病床,就搭在林祥康的工作台旁,父亲在一旁指导,“叮叮当当”敲击银器的声音嘈杂而刺耳,家人劝重病的林发炳到安静的地方休养,但被拒绝,他说:“这声音都听了一辈子了,很舒服。”

父亲对林祥康十分严厉,容不得他半点马虎。一次,林祥康制作完一枚刻有名字的戒指,父亲拿来一看说:“名字上这一横笔画歪了,你看出来了吗?”拿起锤子把戒指砸了。就这样,他的作品,不知道被父亲砸了多少次,在学习中,他养成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