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回溯三明钢铁厂的建设历程

2018-06-15 11:04:17卢素平 黄宝琴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建设者们用独轮车运土方。



当年三钢炼出的第一块铁陈列在三钢展览馆。



  1959年1月2日24时,三钢第一炉6吨钢水淌淌流出,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钢”的历史。

三明日报记者卢素平 黄宝琴

6月12日,三钢集团迎来了创建60周年的喜庆日子。60年前,三明重工业基地破土动工,仅用半年时间,三钢就炼出第一炉钢,结束了福建“手无寸钢”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工业建设史的奇迹。翻阅档案资料、旧报纸,寻访当年的见证人,回溯三明钢铁厂的建设历程,第一炉钢和第一炉铁诞生的那些故事给人无数启迪……

五湖四海来相聚

1958年8月3日,17名手提行李箱的青年,踏上了三明这片热土。下了火车,从列西渡过浮桥,沿列东老街前行,足足走了一个多钟头,抵达三钢总厂办公地点。

这群青年是福州机电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刚被分配到三明支援建设。当年22岁的刘锡珍(原福建省三明钢铁厂党委书记、厂长)是带队者。“当时的三钢,才破土动工1个多月,整个三明都是一片热火朝天、大干快干的景象,让人热血沸腾。”今年,刘锡珍已82岁高龄。

1958年1月20日,三明被确定为福建钢铁厂(即现在的三钢)和福建化肥厂联合建厂的厂址,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当年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多是转业军人、地方干部、技术骨干和工人学生,全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1958年夏,年仅24岁的冯林标从漳州市公安系统调来三明支援建设。谁曾想,这一呆,就是60年。

有关资料记载,为支援福建,中央还从西北和东北调来土建和安装两个公司,成为建设三钢的骨干。解放军也派出一个团参与三钢建设。来自全省各地数千名外地民工,以及半工半读的厦大中文系师生,都曾为三钢建设贡献过力量。

今年92岁高龄的张民法就是当年的转业军人,家乡远在江苏徐州。他说,当年三钢的管理技术干部和生产工人,大多来自本溪、上海、马鞍山、鞍山、重庆等地。在技术支持上,本钢教炼铁,上钢教炼钢,鞍钢教轧钢,各尽其责。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1958年6月5日,三明钢铁厂正式破土动工。军、学、民组成3万多人的建设大军,餐风露宿,流血流汗,历时一年零六个月,一座年产20万吨铁、12万吨钢、15万吨钢材的新兴钢铁城拔地而起,开创了全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

披荆斩棘建家园

白手起家,手无“寸铁”。三钢建设初期,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梯田、沟壑和山坡成了建厂的第一个“拦路虎”。“没有机械设备,就得靠人力!”冯林标回忆说,1958年,建设者

们靠着最原始的镐头、簸箕和独轮车,搬掉了大山、填平了沟壑。数据统计,1958年至1959年4月末,三钢工地的建设者们共完成土方量105万立方米。

《三明市政府志》中提到,“到1958年7月,在北起徐碧翁墩,南至台江,长达25华里的区域内,各地到三明参加重工业基地建设者共达4万多人。住工棚,睡地铺,吃工地饭,战酷暑,斗严寒,掀起建设三明重工业基地的历史壮举。”

“晚上老百姓家的门板卸下来,上面铺张席子,就是床。”刘锡珍说,老百姓简陋的房屋,对他们而言已是“天堂”。就连北京空军转业的建设者,也和他们一样住牛棚,睡地铺。

“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张民法回忆,三元县人口少,经济落后,老百姓房子不多。租不到房,他们只能步行至莘口、中村一带,砍毛竹扛回县城,再简单搭建个毛竹棚居住。“遇上雨季,还常常漏雨。”

一下涌来这么多人,粮食如何供应?去明溪县挑!今年76岁的陈清渊是晋江人,1958年三钢招工时成为建设者一员,那年他16周岁。“从三明到明溪,走山路足足70华里。挑着几十斤粮食,一个来回就得十几个小时,脚底磨出泡。”

1958年夏,22岁的林玉盘刚毕业,也来到三钢,进入高炉设备安装质量检测小组。“有一回被调去挖土矿,一天任务12担,条件虽然艰苦,当时却没什么感觉。”

有没有吃不了苦头当“逃兵”的?采访的几位老人几乎异口同声——除了正常调离,很少有人离开!“那个年代的人吃惯了苦,想法单纯,咬牙也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58年,三钢工地托儿所建成。建设者们以工地为家,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三钢建设。



1958年,三明钢铁厂高炉在吊装。



1959年1月4日的《三明日报》报道《三钢炼出第一炉钢》。

筚路蓝缕克难关

张民法谈起一桩往事。1958年,他曾被选派到上海参加培训。“四组8个人都住长江饭店,我是其中两组负责人。”考虑三钢创业艰难,只要有人外出空下住房,他都央求饭店员工将房间租给其他顾客,以换取房费。几个月来,为三钢节省了不少开支。

市档案馆里有一份福建省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在1958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其中提到,“当前建筑材料、设备器材与工地需要悬殊很大。如一月份建筑所要钢材是1400吨,仅钢铁厂贮矿槽一项要200吨,而目前全部钢材有把握的只有200吨。木材需用量13000立方公尺(立方米),有把握的只有2000立方公尺。砖需用600万块,实有80万块,加上自产200万块,尚差一半以上。”

“就连三钢的机器设备,有些也不配套。”刘锡珍说,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人们都想在重要节日向党和人民献礼、报喜,建筑工期不断压缩,各种劳动竞赛氛围浓厚。而设备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将影响生产进度。因此,车间里的吊车、轧钢的附属设备等配件中,有不少“三钢制造”。

“为了早日出铁,我们决定自己安装高炉照明设备,作为技术人员,我把这事儿揽在身上。”林玉盘介绍,高炉照明安装图纸由马鞍山设计院统一复印发放,与他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为了吃透图纸,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最终,高炉照明设备顺利安装。

“大炼钢时,每隔两个小时要出一炉铁水。赶工时,时间压缩至1个半小时,24小时连续运作,工人三班倒。”陈清渊是高炉前工,工作强度大。他回忆,铁水进入沙池后,需要在表面铺一层沙,待铁水未完全凝固时,穿着厚底鞋踩在铁水上一块块撬开。一旦时机把握不准,双脚下陷,高温铁水就会“吞噬”双脚。

经济条件“捉襟见肘”,物资设备极度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就在这样的条件下,1959年1月3日,三钢第一炉钢炼成。10月1日,三钢轧钢车间试轧成功,生产出一批22毫米圆钢。10月6日,三钢一号高炉胜利出铁,质量达优。出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的钢铁联合企业首期工程基本完成。

轰轰烈烈搞生产

1959年,三钢历史上极为荣耀的一年。第一炉6吨钢水淌淌流出,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钢”的历史。

1959年1月4日,一篇标题为《三钢炼出第一炉钢》的报道刊登在《三明日报》头版头条。“我省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三明钢铁厂已于2日24点顺利地炼出了第一炉洋钢,在我省钢铁生产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此,我省钢铁生产将从‘小土单’向‘大洋群’大踏步地前进。”导语部分,当年参与报道的记者这样描述。

“钢水呈现出很亮的金黄色,从管道流进一座四方形的大池子里,在这历史性时刻,我激动地拍了好多张照片。”作为三明日报创刊人之一,林斯民也是1958年支援三明的建设者,今年89岁。

冯林标当时正在做保卫工作,当年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周围都是工人和领导,大家的心情既自豪又激动……”

由于物资匮乏,没有大口径铸铁管输送水源,生产又急需大量用水,怎么办?三钢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用松木制成有插口凹槽的木条,运到工地拼制成1800米的木管,并用圆钢箍紧木管,使其不裂开,成功将水输送至厂区。

1959年10月,三钢第一座高炉开炉。林玉盘成为领导指挥部成员之一,见证了第一炉铁水的诞生。“每个领导指挥部成员都有一块‘三钢炼出的第一块铁’,我的那块现在三钢展览馆。”

林玉盘回忆,由于急着在国庆出铁,设备调试的时间很短。生产时,汽机轮上的叶片掉了下来,导致风机无法运转。由于缺少风力输送,铁水从风口流了出来。工人们及时从炼钢厂借来了风机后,问题才得以解决。

三钢产出第一炉铁水时,炉前工陈清渊既是操作者,也是见证人。“出铁水前,我既紧张又兴奋,心想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成功出铁后,他松了一口气,周围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历历往事寸草心,悠悠岁月甲子情。三钢的历史,不会被时间掩埋。三钢的开拓者们,将永远被铭记。

(本文图片来源:三明市档案馆、三钢集团档案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