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重点推荐 > 正文

带走农特产 寻回“老味道”

2019-12-04 10:53:45  卢素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带走农特产 寻回“老味道”

——在沪“小三线”三明建设者回乡联谊活动见闻

“笋节瓣短一点,笋干就嫩,吃起来味道才好……”12月2日,在泰宁尚书第景区,今年73岁的支自云径直走进一家农特产品店,拈起几片笋干,眯着眼仔细挑选。  

对上海人来说,笋干是“珍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盘爽口的笋干炒肉应景。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笋干、香菇等南方农特产品,在上海市面上并不多见。  

三明多山,有山就有山珍。1970年,25岁的支自云到三明支援建设,一呆就是30年。这些年,她和许多一起从上海迁来三明工作和生活的老建设者们一样,品尝到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赞不绝口。  

这些农产品的风味,就是他们记忆中的“老味道”。“那时候,只要回上海,我们都要大包小包把三明的农产品带回家。”支自云说,“黑木耳、香菇、桂圆、笋干等,这些在三明看似平常的山珍,对上海人而言都是‘宝’。”  

如今的上海,早已是国际大都市,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南北干货随处可见。但对许多在沪“小三线”三明建设者来说,三明农产品的味道,就是更胜一筹,令人难忘。  

杨娟芳也是上海籍老建设者。这趟回三明,她和老姐妹们买了不少当地农特产品。“我们4个人花了将近2000元买特产,已经邮寄回上海了。”她说,为了方便随时品尝到三明风味,她已经留下了农特产品商家的微信,有需要就会及时联系。  

莲子、竹笋、香菇……三明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公认的“绿色宝库”,出产着品类众多的农产品。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好生态优势,推动特色农产品向着“规模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前景日益向好。  

“现在购买的农产品,包装更上档次,质量还是一样好,价钱也挺实惠,买来送人很有面子的咧。”刘德雄回忆,他刚来三明那会儿,赶集的时候,总有当地居民从虎头山上挑着成担的笋干下山赶集,每捆10斤,“其貌不扬”,价格也很便宜。

1999年,刘德雄返乡回上海,这趟再游三明,已整整间隔了20年。他和妻子都很想念三明的“老味道”,这些年,他们常央求还生活在三明的老同事,帮着寄些农特产品。“我们这次买了5斤笋干,还有不少桂圆和莲子。”他说。  

带走农特产,寻回“老味道”。“清流豆腐皮口感很好,我孙子很喜欢的咧!”“多带几盒,回上海送亲戚朋友……”12月3日,途经清流县嵩溪镇时,老人们特地交待导游,一定要给他们留足“购物”时间。

(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