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 “嘭”火暖意如春
2020-01-15 11:00:27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
分享到:
|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今年68岁的赵明春,弹棉花打棉被在大田出了名,县供销社销售的棉被,曾经由他一人供货。老人如今退休安享晚年,但说起往事依然滔滔不绝。一床棉被,映照了怎样的时代变迁?隆冬时节,听他讲讲那些年那些事。 回首往事喜忧参半 赵明春7岁跟父亲学手艺。父亲赵钦豹是浙江文成县人,新中国成立前来大田,靠给人打棉被糊口。父亲年纪很大了才结婚,母亲是广平五峰村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1958年,赵钦豹带着年幼的赵明春离开家庭,到梅山一带打棉被。赵明春说:“那时,父子俩就像乞丐,今晚住这家,不知道明晚住谁家。” 1967年,梅山公社组织当地各种手艺人成立“综合社”。外来的手工业者没有田地,县里把他们转为居民户,口粮纳入政府供给。 赵钦豹生病卧床不起时赵明春才18岁,赵钦豹68岁过世时赵明春还未满21岁。他接过父亲的行头,凭着刻苦和精湛的技艺,很快在梅山垄断了整个行业。 没有读过书的赵明春,很早懂得给自己树品牌,他向顾客许诺,买他的棉被保质期内免费翻修。承诺书一份份发出去,没有顾客因质量问题找上门来。倒是当年综合社里共过事的许多老伙计,回原籍后对他的手艺念念不忘,反过来整车整车地拉棉被去当地推销,他的产品迅即走红永春、安溪和永泰。 纯手工弹棉花只做到1980年,之后引进机器打棉花。到了1986年,完全自动化生产。 1980年打一条棉被工钱3.5元,棉线成本费1.5元;1990年工钱涨到10元,现在每条50元。赵明春介绍:“打好一条5公斤重的棉被,拿到市场上能卖220元,机械化后效率高,一个人一天可做3条。” 弹棉花要6个小时,铺棉线也需要2个小时。赵明春对手艺毫无保留,拜他学艺的徒弟少说也有五六十人,遍及大田、尤溪和德化各县。 市场需求发展见证 1986年,赵明春进城买地建房,他把作坊安在自己家里。如今已经放下手艺活的他,遇有顾客来访,就把单子推荐给了既是徒弟又是妻弟的陈加湖。 在相距数公里的福田路陈加湖家里,记者看到作坊里安装了现代化的弹花机、压棉机。他告诉记者,现在棉被销路少了,来的基本是回头客,但每年还能够卖出300多条。 老顾客温春派是陈加湖弟弟在部队时的连长,他与赵明春也是忘年交。他在旁边补充:“家里的旧棉被需要翻新,不管他们俩有没有空,或者在不在家,我都一定留着从不让他人染指。” 赵明春和陈加湖是当年县里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赵明春回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人们的生活更加好了,对棉被的需求量增大,他和两个徒弟在县城里同时租房子办加工厂,每人每天销售棉被100条以上,当年就各自赚了10万元。当时,他一家雇请的帮工就有30人。 棉弓像兵器似乐器 弹棉花在大田被叫作“打棉被”,主要工具弹棉弓形状古朴,看上去似古时候的冷兵器。在弹棉过程,发出的声响宛若吉他。 制作弹棉弓,选自山顶长不大且树头弯曲的杉木,砍下2米长,剥去皮削成7厘米粗细的板条,系上一根牛筋做弦,另一端与木板做成的弓把绷紧,俨然就是一张超大号的弓。 赵明春在农户家里,把板凳移至客厅中间铺上门板,搭出一张架子床来。弹棉花时,他腰系皮带,背插竹棍,吊着弓垂至面前。他左手握弓,右手拿锤,把弓和弦与架子床摆成平面,尔后用木锤敲打牛筋,“噗噗”“嘭嘭”的乐声此起彼伏。刹那间,雪花飞舞、杨柳飘絮,原本趴在架子上的棉团迅即松散,堆起了一座小山。 赵明春描述:“噗噗”声是牛筋弹在棉团上,发出“嘭嘭”响是棉花纤维被弹开后空气在颤动。 挤压棉被雏形需用“棉被篓”。这是一块圆形木板,乌桕树干整段锯下,直径约80厘米,厚度10厘米。在不接触棉花的另一面,中间装了横条手柄。乌桕板用久了乌黑发亮,如同一面古代士兵手里拿的盾牌。 不怕别人知道奥妙 把旧棉被扯开,剔除外层包裹的网线弹松,再把棉絮压实至厚度30厘米,按床铺的大小一片片挨着码好。摆放棉絮有诀窍,赵明春把棉丝竖起来,这样互相绞合拉力大;此外底层的棉花铺设,一定要厚薄均匀,否则各自抱团连不成整体。不知其理的人将纤维贴着平面堆,打出来的棉被睡久了易脱层。 赵明春说:“我不怕别人知道奥妙,如果技术不娴熟,就算看着我做也掌握不到精髓。” 接下来,往被面上铺纱线网棉絮,纱线经纬纵横,数不清有多少条和长度。赵明春把线团缠在竹筒上,然后挂到墙壁的上方,用细竹竿夹住线头挑起甩出。杆子一上一下挥向对面,如垂钓者在来回抛线收线。帮忙的徒弟接过线头顺势捻在棉被的边沿,扯断后放手让剩下的棉线随竹竿收回,铺到棉被另一头的边沿。如此往复,织成一张大网,然后翻过面来添加新棉,继续堆叠打理。 棉被篓旋压,使蓬松的棉絮与棉线紧密融合,所有工序的过程像弹琴、垂钓、结网和打太极。赵明春还用红毛线在棉被中间拼囍字或年份,用色线拼菱形图案。 时代进步了,科技在发展,工厂流水线生产成品快、产量大、产品好,加工过程没有灰尘环保健康。赵明春由衷赞叹:“这是我这辈手艺人所奢望的。” 年终岁末,天寒地冻,地处湿冷山区的大田,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室内有空调,出门身上不缺各种面料做成的衣服。流传在此间的弹棉匠,更像燃烧在冬天里的一把火,暖意如春。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