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重点推荐 > 正文

手艺还是守艺?

2020-01-15 11:13:55  李顺亮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李顺亮

有一等疏懒人,错了便错了,浑不介意,更不知更改,这等人万事都难做好;另有一等人,错了便改,改后便进,这等人时时清朗,日日皆新;还有一等狷介人,做错一桩事,错倒在其次,更重在心病,或耻或疚,久难释怀。究其因,只是自视过重,觉着自己绝不该出错。这叫以错为牢,自囚自陷。唯有打破这自重之心,才能得解脱。

作家冶文彪对《清明上河图》有自己的解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成了国宝,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深宫大院之中。但是,画面上的点点滴滴,从来都是社会上永不消失的热点。绣巧、食巧、楼巧、车巧、医巧、笔巧、墨巧、纸巧、砚巧、银巧、铜巧、玉巧、瓷巧、灯巧、雕巧、木巧……这些久已失传或难得一见的传统手艺,也在令人惊叹之余常常掀起涟漪。

这些年,用各种手艺再现《清明上河图》经典风采,时常见诸报端。绣巧,就是其中一种。百种线,百万针……动者用上三五年的时间,完成长幅《清明上河图》,桥梁楼阁、花草树木、车船人畜等场景栩栩如生,绣者所耗心血之多,那是谁见谁知道。更值得敬佩的是,有些绣者并非为了卖弄手艺,或者换两个钱花,而是纯粹用自己的手艺向经典致敬。

有了这样一颗纯洁的追求真善美的手艺之心,只要假以时日,并且持之以恒,一个手艺人的手艺会日益精进,自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一旦一个又一个手艺人对自己的手艺过于沾沾自喜、自视过高,或者过于敝帚自珍、绝不示人,更不愿把手艺的要绝传于他人。那么,这门手艺就会有没落甚至失传的危险。《清明上河图》里展现的这个巧、那个巧,之所以久已失传或难得一见,就是因为没有打破这“自重之心”。于是,更不用说让这门手艺得“解脱”了。

真正的解脱,也就是最好的解脱,其实是让一门手艺在传承中得以传扬开来,而不是感叹天意弄人,眼一闭、心一横,然后道一声:这门手艺是死是活,从此与自己两不相干。一门手艺,如果仅仅靠一个人坚守,并且最后让这个手艺人成了守艺者,那无疑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这些手艺之所以产生,是与生产生活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所以,最重要的本就是生产生活,而不是手艺本身。以手艺为重,并且重到了私以藏之,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于是,我们知道,手艺人的守艺之守,只能是长年坚持的坚守,而不能是自私自利的保守。“自重之心”,不能是自以为是的自重,而是不媚俗、真性情的自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的坚守之守,是令人尊敬的。动不动就以为自己是龙头老大,拌两碗面就以为自己是手艺人,那只会让人耻笑。最近火爆的李子柒,把每一样食物的原料,都从头做起,与其说她是手艺人,还不如说她是问道者。是大家原本熟悉却已失去的真,让我们一个个从她身上找到了过去之我。

天道轮回,天与地的自然对话里,有人造而成的奇迹。那些过去而来的手艺,顺天应地,既成就了无数的奇迹,本身也是奇迹的组成部分。故宫博物院复制《清明上河图》,是从庆年堂那里买的颜料。而庆年堂做的颜料,用的是矿物、植物甚至动物等自然原材料,和敦煌壁画所使用的颜料成分几乎一模一样。但是这门追溯起来有上千年历史的手艺,却只有一个传承人。这样的手艺,令人感慨,更令人担忧。

手艺还是守艺?时间和耐心的比拼,但愿还能继续。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