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焦点图片 > 正文

手工豆腐皮:铺出脱贫增收路

2020-01-16 10:42:29  赖全平 李力博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官爱珠在制作豆腐皮。

春节近了,年味浓了。走进宁化县泉上镇李仁标的作坊,他正与妻子官爱珠忙着制作豆腐皮,灶台上布满6口平底大锅,咕噜噜冒着热气,奶黄色的豆浆凝结成一张张薄薄的豆腐皮,锅上方挂满了色泽晶莹的豆腐皮,处处弥漫着清香。

泉上镇地处偏远,距宁化县城43公里。泉上手工豆腐皮,别名腐竹,柔韧耐煮,富含氨基酸,营养价值高,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李仁标一家三代做豆腐皮上百年。李仁标51岁,20多岁便开始帮着父母推磨煮浆,学做豆腐皮。

“要烧木柴,多注意火候,豆浆表面起皱了,就可以捞豆皮。”李仁标拿起小铲子沿锅口旋上一圈,然后将两根细长的竹条从豆皮下方穿过,双手将竹条分开,一手轻轻往上一挑,一张完整的豆腐皮就从锅中捞起,架在了锅上方的竹架上。

李仁标说,制作豆腐皮并不难,但工序极其繁琐,锅内豆浆要控制在90℃左右,浆液表面才会凝结出纸状固态物,但只有长期实践,才会准确判断,控制好捞皮的力度、速度,捞出细腻平滑富有光泽的豆皮。

生产手工豆腐皮,赚的是辛苦钱。从豆子到豆皮,需经历浸泡、磨浆、过滤、结膜、捞膜、晾干等多道工序。李仁标严格选择纯天然无污染且无转基因的大豆作原材料,用纯净无污染的山泉水浸泡,使用柴草杂木当燃料,从不使用食品添加剂。为确保质量,他每天只生产手工豆腐皮约20公斤。他做的豆腐皮很受消费者欢迎,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场,如今每公斤售价50元。春节前后更是供不应求。

李仁标家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户。父亲李锦庭81岁,患有高血压和脑梗。母亲林柴春73岁,患风湿病多年。2007年,15岁的大女儿李萍不幸被货车撞成植物人,瘫痪在床,至今整整13年,一家6口的生计全落在李仁标夫妻肩上。作为二女结扎特困户对象,李仁标一家长期享受低保补助,镇卫计办、扶贫办帮他发展生产,渡过难关。李仁标还承包了30多亩农田种植烤烟、水稻,增加收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豆腐皮制作工艺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年轻人也不爱学,泉上镇手工豆腐皮作坊从上个世纪末的10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30家,其中贫困户12家。镇党委政府帮助他们改进加工设备和生产条件,美化包装,通过美食文化节、旅游文化节推介。全镇引进手工豆腐皮加工厂4家,吸纳贫困户进厂就业增收,手工豆腐皮制作工艺逐渐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要积极申报‘非遗’,以传统工艺嫁接现代的工艺技术,做大做强传统豆腐皮产业。”李仁标道出了当地豆腐皮业者的心声。 (赖全平 李力博 文/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