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泰宁:大田花灯有“天地” 非遗老人送“福灯”

2022-01-31 09:56:56  陈启芳 冯嘉欣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艳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黄茂生精心制作“福灯”

东南网1月31日讯(本网记者 蔡晓卿 通讯员 陈启芳 冯嘉欣 文/图)今年春节,三明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村民江玲家门口悬挂着一盏别致的“福”字走马灯,鲜亮的福字随灯旋转,映衬得年味更加喜庆红火。

年前,黄茂生将精心制作的福灯送给邻居

这是她的邻居黄茂生送来的。“做这一盏灯需要几天的时间。节前我特意做了几个福灯送亲朋邻里,希望大家都福气,也让更多人欣赏大田花灯!”黄茂生说。

黄茂生今年74岁,是市级蚯蚓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15岁第一次接触到大田花灯,他为之“痴迷”近60年。

黄茂生精心制作的大田花灯

大田乡花灯品种多,有蚯蚓灯、走马灯、北斗花灯等,流传至今已600余年。各类花灯上的灯文化、福文化,寄托了老百姓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北斗花灯结合本地山歌,加上唢呐、二胡等乐器,由村里的孩童进行演唱,寄托对来年的祝福;走马灯燃灯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出现骏马奔腾等移动影像,寓有“马到成功”、“六畜兴旺”等美好意愿;蚯蚓灯类似桥灯,因没有龙头、龙尾形似蚯蚓而得名,在闹灯过程中,村民努力把灯队拉成几段,意思是像蚯蚓一样越断越发,生生不息,承载了乡亲们对驱魔降福、来年福气满满的祈盼。

早在明朝时期,花灯便在大田乡兴起,但在食不裹腹的年代,曾经盛行的大田花灯慢慢凋零,制作工艺也面临失传。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塅村小组的一位杨姓村民摸索着制作了一盏走马灯,元宵节“亮相”在他家大门上。黄茂生一眼见过后便印刻心中,此后便开始捣鼓着做灯。

黄茂生说自己是个“贪玩”的人,看到一样东西就想去学。他会木工、木雕、泥水等,还会古琴爱唱歌,是村里的文娱活跃分子。自从捣鼓上大田花灯,他把当地传统的几样花灯都“摸精”了,还“自学成材”学会了绘画、剪纸,以让花灯做得更精美。

黄茂生说,走马灯转不转就靠内轮的纸叶片

“比如这个走马灯,你看着简单,要10多道的工序。”黄茂生介绍。选用3-5年的优质毛竹,再经过剖竹、火烤弯曲、编扎等流程,编制成外部骨架。内部的纸轮像一个圆灯笼,中间一根立轴,上方有叶片,“走马灯没有轴承,没有马达,它会不会走、走得快慢,就取决于纸叶片。”经过一次次摸索、失败,如今他得心应手,制作的花灯精美别致,在乡里远近闻名。

黄茂生原先只在正月里做,不管是挂在大门口的走马灯、北斗灯,还是元宵佳节村民们闹的蚯蚓灯,他做的灯总能博得乡亲们的赞叹。但正月过后,这些灯具又要收起来,堆放在楼上的一个角落。前几年他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同时乡里结合最美庭院建设,将他家屋后的废置仓库整理出来,“变身”为宽敞明亮的后院,加盖上屋顶,成为一个大田花灯展示厅,也成为大田乡的非遗文化打卡点。

有时黄茂生会教游客或邻居制作大田花灯

黄茂生的大田花灯终于有了自己的“天地”。一有闲暇,他就拿起工具在院子里做灯,并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灯悬挂起来,过路的村民与游客每每驻足欣赏。有时黄茂生还会教游客制作大田花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这个民间瑰宝。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