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你不知道的三明 | 新中国第一场新型城市化为何落在三明

2022-05-23 10:10:00   来源:《山水美典》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57年8月,国家颁布冶金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全国建设18个地方的钢铁项目,也就是俗称的“十八罗汉”。

当时,福建省工业厅提出“以厂带市”的设想,把工厂建在山区,既可以将沿海密集的人口疏散到内地,又可以带动山区建设。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福建的实际,1957年8月,福建省委成立选址工作小组,顺着鹰厦铁路沿线,对福州、南平、三明、厦门的15个点前后进行了3次勘察。

经过前两次的勘察,1958年1月,国家化工部派出复查小组,对梅列、黄历、南平的沙溪口进行了勘察。

地处福建中部的三明县,有穿城而过的沙溪河、开阔的河川谷地,以及刚刚通车的鹰厦铁路等,具备六大优势:面积大,有较开阔的平地;水源近,水量足;地质构造好;距离原料供应地比较近;电力供应方便;交通比较便利。

经过研讨,省委决定由小小的三明县,承担这个历史重任。

1958年4月,成立党政合一的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厦门市委第一书记张维兹,主动转任该委员会的书记兼主任。同时,大批专家、干部、技术人员、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和民工,从全国各地驰援三明。10万建设大军,北起徐碧,南至台江,在长达25华里的区域内,开始重工业链第一环——“三钢”和相关配套的建设。

在“十八罗汉”中,三钢是先有了“福建重工业基地”的定位,才有了城市雏形的唯一项目。这也是“先有三钢,后有三明”“先有工业,后有城市”的新型城市化的来历。而第二个采用这种模式的四川省攀枝花市,迟至1965年3月才正式建市。

简单地说,新中国第一场新型城市化,是历史地落在了三明,科学地选择了三元,幸运地放在了沙溪河两岸,快速地形成了福建第一条重工业产业链。

选自吴德权《山水美典》)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