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三明民生先行 惠民暖心民政善行
2022-05-23 09:37:54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
分享到:
|
大爱三明民生先行 惠民暖心民政善行 ——市民政局发放“六大惠民礼包”综述 三明日报记者 陈 渴 通讯员 罗志涛 5月20日,市婚姻登记服务中心迎来结婚登记高峰。现场开设婚前公益讲堂,举行颁证仪式,宣传婚俗新风。 “工作人员专业、热情,重视服务细节,带给我们幸福、难忘的体验。”前来领证的新人李雅和张威为婚登服务打了“满分”。 这是市民政局所书写的“民生答卷”中的温情一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特别是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不断创新举措、高位推动,打造“大爱三明”品牌,我市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在回应群众关切、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谱写幸福篇章。 5月18日,在“大爱三明”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针对低收入困难群体,高龄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全市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发放“六大惠民礼包”,汇聚“大爱三明”合力。 聚焦“一老一小”,派送“重孝为老”“培蕾护苗”礼包 5月21日中午,在三元区万寿岩长者助餐服务中心,10余种色香味俱全的菜品陈列窗口,10元就可搭配一荤两素一汤一饭,让大家赞不绝口。据了解,食堂还提供线上订餐、送餐上门服务。 老者是社会的重要镜像,让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民政部门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 市民政局依托线下实体服务,在衣食住行上下功夫,通过长者助餐、生活助理、医疗服务等措施,满足高龄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以及其他生活困难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东安社区徐大爷夫妻均步入耄耋之年,大爷长期卧床,妻子体弱多病,子女均不在身边。市民政局提供4元就餐补助及送餐补贴,由助残服务中心送餐上门,解决了子女后顾之忧,让老人不出门就能尝到“幸福味道”。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高龄补贴、低保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共1405.5万元,惠及老年对象16.26万人,全市已建成6个长者食堂和47个社区助餐点,还将建设44个长者食堂(助餐点)。全省首个地市级阿尔茨海默症康复中心在我市落地,投资800万元,弥补我市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空白。 不只老年人,困境儿童也得到了更加精准的保障。 小薇(化名)是一名服刑人员子女,不幸的遭遇让她沉默自卑。市民政局未保中心逢年过节上门慰问,这样的关怀已延续4年。鼓励参加比赛,邀请加入研学,免费提供兴趣课……在民政工作人员的细心呵护下,她渐渐敞开心扉。 “谢谢你们对我孙女的帮助,看到她笑我也放心了。”和小薇相依为命的奶奶感激地说。 截至4月底,全市纳入保障孤儿150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017人,共发放基本保障生活费553.5万元,累计向上争取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资金450万元。 日前,沙县区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基地投入运营,引入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未成年人提供入户探访、亲情陪伴、心理疏导等服务,形成“社区、学校、政府”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格局。 市民政局深入推广“三聚三化”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和日常联络沟通,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费、助学金,做到“一个不漏”,让祖国花朵向阳而生。 聚焦“一贫一弱”,发放“温情帮扶”“暖心助残”礼包 困难群体的柴米油盐、冷暖起居,需要格外关注。市民政部门始终将其记心间、放首位,为困难群体撑起幸福蓝天。 如何聚焦低保对象的急难愁盼,让他们的生活都能有所保障? 面向我市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其他符合政策要求的低收入困难群体,市民政部门积极介入,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医疗补助,急难救助、心理辅导、志愿服务。 今年以来,向4.85万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补助资金1.351亿元。以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中心为纽带,拓展多元化“慈善+救助”模式,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实施项目68个,惠及1626人次。 近年来,市民政部门购买专业化养老服务,安排助老员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家住下洋的鲍大娘是受益者之一。她今年79岁,是残疾人,助老员每月上门检查健康状况、打扫卫生、谈心聊家常,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便,提升鲍大娘的生活质量。 提高残疾人补贴标准,开展关怀服务。今年以来,市民政部门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783.7万元,为68726名残疾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我市在大田建成辐射全市的康复辅助器具综合运营中心,为残疾人提供辅具借用、回收、维修、适配、保养等服务。目前全市共创建社区辅具服务点37个,服务老年人、残疾人2226人次,扎实推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聚焦“一增一减”,推出“慈善传爱”“新风易俗”礼包 去年5月,我市15家社会组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接受企业或个人捐赠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让公益成为“最大公约数”。 市民政局完善慈善供需对接平台,引导各级慈善组织通过扶老、救孤、助残、济困等形式满足不同困难群体的需求。 2022年,全市开展“慈善手拉手”项目47个,筹集慈善帮扶资金482.66万元,发放慈善帮扶物资5004件,累计8932名困难群众受益,做好帮扶“加法”;同时,倡导改革婚俗做好“减法”,用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文明、减负“两把锁”。 2021年7月,我市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工作;9月,我市被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12月,三明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一项项喜人进展,捧出我市移风易俗亮眼的“成绩单”。 5月20日,全市11个县(市区)671对新人进行了结婚登记,其中,38对通过跨地域办理,有效减少办事时间及成本。 全市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全覆盖,累计为774对夫妻提供婚恋咨询辅导、家庭矛盾调解、婚姻危机干预等服务。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才能“不添乱”。市民政部门加大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力度,新建4个乡镇公益性骨灰楼堂、77个村级公益性骨灰楼堂,基层殡葬设施供应缺口得到补齐。落实殡葬惠民政策,为全市革命五老人员、城乡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等3394人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383万元。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