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2019-06-05 10:00:59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郑家四代同堂

陈美英(中)在泰宁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工作。

郑世隆(右)在调试医疗设备。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陈莉莉

每一个人,对于家都会有自己的解读。那是因为,千门万户之中,万家灯火之下,不要说这一家人与那一家人,各自都有各自的家,即便是同一家人,两个人在家中的身份不同、地位相异,他们对家的感受也会天差地别。你的家,我的家,这一代人的家,那一代人的家,反正,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里总是有百般滋味。

与其用过去的常识,或者现在的风气,执拗地争论不休:究竟家是什么样的地方?还不如回到家的本原,去追问家的本来面目。可是,当我们真的翻开发黄的老字典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给《说文解字》作注的清代学者段玉裁,和“五经无双许叔重”也就是《说文解字》的作者东汉许慎,居然也因为家这个字,打起了隔代的笔墨官司: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这是陈美英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嫁进郑家30余年,陈美英和丈夫郑世隆相敬如宾,在生活中孝老爱亲,在工作上齐头并进,在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共同叙写最美家风,先后获评“永安市首届文明家庭”“第一届三明市文明家庭”“第十一届福建省五好家庭”,不久前,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名单揭晓,来自永安的陈美英家庭榜上有名。

孝老爱亲 家庭和睦

今年57岁的陈美英,是三明市永安总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丈夫郑世隆是永安总医院南院区高级工程师。1990年,陈美英和丈夫结婚,成为郑家的一分子。

在陈美英的婚姻“字典”里,公公婆婆是她最好的“教科书范本”。公公郑逸金今年85岁,婆婆兰桂莲比公公小7岁,他们携手走过60载,育有五儿一女,如今祖孙四代24人,以和顺齐家为本、勤俭理家为根,四代同堂、合家相亲,弘扬孝道文化传为佳话。

家和万事兴。陈美英说,她从没见公婆吵过架,老俩口总是互相包容、互爱互助,对待家人亦是如此。这一相处之道成了她和所有郑家人的“传家宝”。

百善孝为先。陈美英夫妻俩以孝为先,在生活上关心双方父母,还一起自学了原始点疗法,一有时间就为老人按摩,并买了按摩椅和发热功能的颈椎治疗枕为老人理疗。今年,公公因颈椎压迫神经导致疼痛难忍,彻夜难眠,双手发麻无力,住院治疗10余天。紧接着,婆婆因膝关节置换术,在医院又住了20多天。这期间,夫妻俩并没有因为工作忙忘记自身的责任,而是跟着大伙儿共同行孝,主动轮流陪护、煮营养餐、心灵抚慰。

婆婆住院那会儿,陈美英正在外地参加培训,一结束就连夜赶回照料婆婆。“她们这些当媳妇的,比我们这些当儿子的还上心呢。”郑世隆感慨道。而陈美英和妯娌们只觉得,女人照顾女人更方便,陪护婆婆的事情理应她们先上。

和顺也是夫妻俩秉行的家风,在大家庭里,成员们和气相处,相敬有加。虽然大家庭成员众多,有些人还在厦门、将乐等外地工作。但每个周末,几乎成了郑家“雷打不动”的家庭聚会日,大家都会回到父母家中齐聚一堂。这个洗菜,那个掌勺,这个做卫生,那个陪老人唠嗑……每次相聚,压根不用谁来张罗,大家都会自个儿忙活起来,其乐融融。有时候,因为拖班或公益事务,陈美英来得迟了,没“抢”到活儿,她也会在饭后抢着洗碗、拖地。

“小叔子之前住院,我们妯娌都会主动去帮忙送饭。”“我孙女刚上早教的时候爱哭闹,我们都没空陪,多亏了老三媳妇帮忙陪着。”“老五媳妇每回包粽子、做牛肉丝,都会给我们每家送一份。”上回去了趟北京,陈美英特地给每家都带了特产。谁家有好东西、谁家有难处,大家都会互相分享、帮衬,这已经成了郑家的一个传统。平日里,他们一大家子还经常结伴带上老人一起出游。

互勉互学 共同进步

都说,最好的婚姻是势均力敌。陈美英和郑世隆就是这么一对夫妻。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互相扶持、互勉互学,不断提升自我,比翼双飞。

从医38年,陈美英从一名普通的心理治疗师,成长为福建省首位临床心理专业主任医师,她擅长心理咨询与治疗、青少年心理卫生,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获“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1个金奖、2个银奖,并获得三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

郑世隆勤于自学,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电子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在大型医疗设备维修、技改等方面精益求精,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积极参加“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省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职工创新成果展活动,智能输液报警器等7个项目分获3个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

父母做好了榜样,孩子自然会效仿。他们的儿子虽说是独生子,但并没有事事包办,而是以勤做事、俭持家的思想,从小就灌输和影响着孩子。在校期间,善于动手和思考的儿子曾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创新奖”,如今大学毕业,工作努力,娶妻生子,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好家风。儿媳从事幼童教育,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已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她坦言:“我这么上进,都是受婆婆的影响。”

这种勤奋进取的作风,在郑家一脉相承。上个世纪50年代,公公从福州来到永安支援山区建设,筹建印刷厂、松香厂,担任副厂长,带动了当地不少村民采松脂增收,村民都亲切地用福州话唤他“老依爸”。公公曾被3次推荐参加全国松香生产工作会议,屡次获得各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得“三明市劳动模范”称号。

同在松香厂的婆婆吃苦耐劳,干起装车、卸车、洗油桶、倒松脂入池等重体力活不在话下,还能抬起200多公斤松脂,是个实实在在的女汉子,曾获评永安“三八红旗手”。如今,儿孙继承他们的优良作风,努力奋进,各有建树。

热心公益 家国情怀

高考生小明(化名)在高考前夕非常焦虑,经常生病,严重时一直呕吐,完全吃不下东西,经过陈美英的心理辅导,小明的焦虑症状消除,回归正常状态,顺利参加了高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入重点大学。

不仅当班坐诊,陈美英还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自2009年,她的个人网站“陈美英好大夫在线”开通以来,访问量已达350余万人次。她的诊疗室墙上,挂满了各地患者送来的锦旗。

5月15日,陈美英正在永安市委党校为春季科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进行“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主题讲座。她就是这么一个热心肠的心理专家,经常利用晚上、周末等班外时间,为学校、部队、单位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公益讲座,目前已超过500场次。

作为忠义社区“爱心敲敲门”志愿者,谁家婆媳闹别扭、谁家孩子患网瘾不上学……她都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劝说,成为邻里“暖心妹子”。她还特别关注困境儿童、服刑人员、残疾家庭、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帮扶。她还是省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援助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心理援助协会副会长。

在热心公益的道路上,陈美英通常唱“主角”,冲锋在前,而丈夫唱“配角”,在家为她做好后勤保障,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2010年3月,汶川大地震过了一年多之际,陈美英作为福建省第七批医疗卫生对口支援的队员,前往四川省彭州市,帮助灾后群众医治心灵创伤,被授予“四川省彭州市荣誉市民”“福建省援川医疗队先进个人”。在她援川的3个多月里,丈夫郑世隆默默包揽了照顾家庭的重担。那期间,她父亲重病住院,但她没办法回来尽孝,都是丈夫为老人忙前忙后。

2016年5月8日凌晨4时,泰宁县特大泥石流造成30多人遇难。陈美英立即奔赴灾区,为幸存者及居丧人员家属进行灾后心理干预与治疗,并先后接受CCTV、凤凰网等媒体的采访报道。(图片均由陈美英提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