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焦点图片 > 正文

读那些红色往事,望见初心

2019-08-02 11:17:03  巫瑞万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曹发伙和他的《回忆录》手稿

在宁化县曹坊镇,有一位被大家称为“记录红色往事”的传奇人物。此人就是曹发伙。

他有何传奇之处?

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后任宁化县南乡曹坊区革委会文书、曹坊区苏维埃政府总务处长、宁化县苏维埃政府秘书、东南游击队第二中队特务长。

为了让红色故事薪火相传,1982年退休后,曹发伙潜心将1927年至1934年,曹坊、长汀一带发生的红色革命历程,撰写成文,如此笔耕不掇,一直到2003年,他的手握不起笔为止。2008年,曹发伙去世。他撰写的《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见证。

这些往事,再现了他和革命先烈们,矢志不渝干革命的人生历程,也让后人得以铭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传奇故事。

这本《回忆录》的背后,究竟有怎样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6月26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这本珍贵的手稿,从字里行间,从知情人的回忆中,走进那段红色往事。

曹发伙15岁参加革命。是什么促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走上红色革命道路?

《回忆录》里作了回答:“坚守红色理想信念,坚定跟共产党走!”

加入革命队伍后,曹发伙按照部队规定做事,原则性强,成长为苏区领导信任的一名好干部。1998年2月15日的《回忆录》版本这样记载:曹发伙忠心革命“舍爱妻”、发动农会搞暴动、扩充地方搞武装、改编游击队、上山打游击、开展剿匪反霸……

曹发伙的革命历程令人钦佩。他写的《回忆录》也让后人惊叹。记者见到的《回忆录》,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本子一共28本,每本都有封面、目录、页码,其内容全部用毛笔,或者硬笔写,且字迹工整。正文系列按故事、歌词、追思、报刊摘要等进行分类。

在《回忆录》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有的内容边上,还添加了密密麻麻、不同颜色字体的内容。据曹发伙的儿子曹祥增说,这是两个原因形成的:一是他的父亲在经过反复核实后,增删的。二是有些当事人提供了真实内容后,再添加的。比如,当时,宁化安乐和清流里田、李坊,还有长汀的部分知情老人,得知曹发伙在写《回忆录》后,纷纷主动为曹发伙提供情况和线索,还原和丰富了《回忆录》的红色往事。

“曹发伙是上曹村人,全村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曾经与曹发伙一起参加曹坊苏区工作。大家看了他写的《回忆录》后,都说这些故事没有胡编乱造,是他忠心革命的真实写照。”上曹村党支部书记曹厚贤这样说。

曹发伙的儿子曹祥增对记者说:“父亲的回忆录,可以通过相关文史资料和健在知情老人口述里得到印证。1998年,那时60多岁以上的老人都亲眼见过,或者自己亲身经历过《回忆录》里的真人真事,尤其是宁化安乐和清流里田、李坊,以及长汀的许多老人都晓得事情的经过。”

“听党的话,永远忠心革命。”这是《回忆录》里,曹发伙个人简介中的话。这是曹发伙的肺腑之言。

2为革命,他舍小家顾大家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尤其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反动派对宁化曹坊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曹坊、里田、长校等地的铲共队、童子军、民团等反动武装,对曹坊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曹坊人民不屈服、不低头。时任曹坊区苏维埃政府总务处长的曹发伙坚持革命“舍爱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1934年10月2日早上,曹坊游击队所有队员,全部奉命攻打长宁。通匪分子李金和是清流长校人,他看到游击队离开曹坊后,立即跑去长校铲共队总部报信。

次日凌晨,这个总部纠集数百人洗劫了上曹,并将曹发伙的妻子童连香捉去长校,关进了“禁闭室”。

此后,铲共队头目向曹发伙提出:如果能答应三个条件,就可以放童连香回家。

在《回忆录》中,这三个条件是这样还原的“要赎此女,第一,要她丈夫亲身下来长校,才能释放;第二,最少要交壹百银元;第三,她当了妇女主任很坚决,罚她嫁去远方,你不要后悔。”

曹发伙知道铲共队提出这些条件的真实意图,就是为了引诱自己上钩到长校,杀害自己,威胁苏区干部,灭苏维埃政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苏区领导权衡利弊后,对曹发伙说,只能花钱赎人,其它条件都不能答应。

曹发伙听领导的话,自己向别人东借西借,筹到了110块银元,买了一头大水牛,叫一个亲戚牵着牛去赎人。不料,妻子没赎回,牛反被长校的铲共队抢走了。

“曹发伙是曹坊区苏维埃政府总务处长、东南游击队第二中队特务长,是个难得的人物。如果能争取过来,那是一举多得呀。”铲共队头目对人说。

这个头目用了不少招数,都不管用。最后只好委托曾经与曹发伙在苏维埃政府共事过的人(叛徒),捎信给曹发伙,威胁曹发伙说:“你们汀东、宁化是弹丸之地,即日可破,现在国军四面包来,势不可挡。你们红都瑞金转移,长汀省府搬走,太平桥摧毁建工事,不久大军入境,劝你回头是岸。”曹发伙丝毫没有理会敌人。

威胁不成,铲共队又心生一计,引诱曹发伙:“如果去长校的话,会很好地安顿你的家属,平安自在,并推荐你在长校总队部当司令,每月光洋至少有50元。”

敌人的诡计在曹发伙身上没起任何作用,铲共队只得把气撒在童连香身上,对她进行百般折磨……

曹发伙在《回忆录》里这样记载“投敌出卖革命,是最可耻的事情,再说忠臣不二主是做人的根本。虽然现在红军暂时困难,但兵家胜败乃常事。读小学时,老师伊绍儒讲了‘众志成城之篇’,我受到了深刻的震撼。红军队伍纪律严明,百姓爱戴,跟着这样的队伍去革命一定没错。无论铲共队能否放我妻子回来,我革命的信心,比钢铁还硬,舍不得爱妻做不得好汉。坚决革命,愿舍小家顾大家,与领导一起,打好游击战,消灭全部敌人。”

铲共队抓走童连香后,一直没有让她与亲人团聚。后来,曹发伙通过特殊联络方式,联系上了妻子。身为曹坊区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的童连香,理解曹发伙的苦衷。她表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与铲共队斗争到底。

3反饥荒,打倒土豪和地主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荒。

在土地革命时期,宁化曹坊人民的土地,全部被大土豪、地主、富农夺走,加上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农民过着高租金借田耕、三餐吃米糠、有理无处诉的苦难日子。

这是怎样的日子?在曹发伙撰写的《回忆录》里,它穿越时空,无声地诉说着当时这段曹坊人民打土豪闹翻身的红色血泪历史——

1928年,曹坊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作物几乎没有什么收成,方圆数十华里农民闹起了饥荒,米贵如珠,农民没有粮食吃,只好挖草根伴米糠,甚至有的食观音土,还有的去逃荒要饭。

1929年4月的一天,上曹村曹寿鳖、曹魁仁等人,邀集农民反饥荒,警告土豪、地主:如果再不开仓放粮、降低粮价,或者再把米卖给外地人的话,曹坊本地老百姓就真的会饿死人了。

此举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土豪、地主,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售出的大米中,掺杂细沙子和劣质米,还把大量的米卖给长汀、连城、广东人,使原本闹饥荒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土豪、地主的这一劣行,引发了曹坊农民的强烈不满。

“有样学样,没样自己学着做。”曹寿鳖、曹魁仁等人的想法,在曹坊农民中,秘密地形成了共识。

“与其饿死,还不如去造反。即使被土豪地主打死,也值呀。”有参加过和没参加过反饥荒的曹坊人,大家都很齐心,坚定了这个决心,并付诸了实际行动。

记者从曹发伙《回忆录》里那刚劲有力的字里行间,仿佛清晰地看到了这次行动——

1929年5月6日下午4时许,我从本村明新小学读书回家途中,遇着农民数十人,由两位领导带头,有的挑着谷箩,有的手持木棍、镰刀、斧头,有的拿着麻袋,纷纷冲进土豪家,打开谷仓分粮食。土豪们见到穷人来势威猛,敢怒不敢言,胆小的吓得逃命去了;胆大的就跟造反的农民“评理”。农民对这些敢于“评理”的土豪,就拉到街上,叫来更多的农民进行批斗,批得这些土豪、地主哑口无言。当时农民个个高兴地说,好过瘾、好解气、好解恨。从那个时候开始,农民在土豪劣绅面前也敢大声地讲话了。

“这次斗争,虽然使贫苦农民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粮食,但是农民只能用分到的粮食与米糠一起煮,算是吃上了‘米饭’。说实话,那年,曹坊闹饥荒,要不是农民能够大胆地站起来打土豪分粮的话,可能会饿死更多的人。”

曹发伙的《回忆录》,犹如一本活教材,昭示后人要永远铭记先烈们的奋斗史,也教导人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明日报记者 巫瑞万)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