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李双双”——杨秀金
2019-11-15 19:47: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
分享到:
|
当年,杨秀金是明溪县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 1964年2月,杨秀金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标兵”称号。 杨秀金带领妇女耕山队种出千亩果园。 东南网三明11月15日讯(通讯员 江月兰)性格泼辣,爱集体,爱管闲事,“李双双”作为新中国农村新女性的形象,家喻户晓。当年明溪出过这样一位乡村好干部,她就是被誉为福建“李双双”的杨秀金。 “这些是我母亲生前获得的奖状、奖章,这份《福建日报》上刊登了她当年在全省农业先进会上的发言。”10月29日,杨秀金的儿子黄思和向记者讲述起了母亲的故事。 农业生产的排头兵 黄思和回忆,母亲杨秀金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白侯乡通义村,家庭贫困,丈夫病逝,22岁的她背着1岁的女儿逃荒到了宁化县泉上公社(现为泉上镇),不久,女儿因饥饿身亡。 明溪盖洋公社(现盖洋镇)离泉上仅10多公里远。黄思和说,父亲黄心明是盖洋公社葫芦形村人,前妻因病离世。经人介绍,杨秀金嫁给了黄心明,婚后生了哥哥和他。哥哥6岁那年得了重病,因家里穷,乡村医疗条件极其落后,哥哥得不到及时救治,离开了人世。 黄思和曾听母亲杨秀金说,1950年,她带头参加农民协会,1951年任盖洋公社杨地村妇女主任,与土改工作队一起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1953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盖洋公社大力发展养猪产业,杨秀金被任命为杨地大队养猪场场长。她带头饲养母猪近100头,小猪300余头。每天,她带头组织大伙儿精心地喂养猪,细心冲洗猪圈。她还到县里学习动物防疫知识,在养猪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养猪宣传知识手册、动物疾病防治药品和针筒等。每天一大早,她都要在猪舍巡上一圈,认真地观察每头猪的健康状况,遇上猪精神状态不佳或厌食,便自己动手给猪喂药、打针,病猪很快又活蹦乱跳了。在她精心管理下,养猪场每年生猪出栏达2000头以上。 1961年,杨地大队与温庄大队合并,杨秀金被选任为温庄大队妇女主任。她组建耕山队,带领妇女们发展种植业,开发万宝山,种桃、李、梨等各种果树上千亩。 杨秀金任劳任怨,视耕山队为家,带领妇女们做好果树管理,每年卖出大量水果,促进了村财和村民增收,她成了明溪县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 1964年2月,杨秀金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标兵”称号,被誉为福建“李双双”,并出席全省农业先进单位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她在大会上发表了朴实的感言,3月19日《福建日报》刊登了她的发言全文。福建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向杨秀金同志学习,做一个“李双双”式的好干部、好社员。 至1973年,杨秀金任村妇女主任23年。学习犁田、插秧,代表公社参加县里比赛,推广化肥使用,改串灌为轮灌,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她事事带头先行先试,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爱管闲事”的女干部 “母亲性格直率,爱管‘闲事’,看到村民做损人利己的事,她毫不客气地给予批评指正,父亲常常说她是个‘得罪人的主’。”黄思和曾听父亲说,当时,大厝生产队的富农黄益智爱占“便宜”,偷藏了生产队的铁耙,社员对他意见很大。1964年春天,黄益智建新房,把紧挨着的2分多生产队的地占去做晒谷坪,还挖了口水塘。一天,杨秀金去砍田塝时正好发现,想立刻上门去教育黄益智,女伴林森兰对她说:“那是集体的地,生产队长和乡干部都不管,你何苦去得罪人?”杨秀金说:“如果那地是你家的,你会不会有意见?”“要是我自己的地,非和他打官司不可!”林森兰回答。“这是生产队的地,大家都有份,今天黄益智占一块,明天别人又占一块,怎么办?集体的利益要靠大家维护,只要站得稳,立得正,为大家办事,怕他什么?”杨秀金说。收工时,杨秀金专程去找黄益智,对他摆事实讲道理,要求他把水塘填回去,把田恢复原样。黄益智当时口头答应了,却迟迟不动手。杨秀金一连上他家三次,终于感化了他。 “县交通局车队驻在盖洋公社葫芦形村,专门从事搬运山区粮食。车队干部李德新养了一头母猪,又大又凶,不但把周边田里的油菜吃了个精光,还把刚插下去的地瓜苗也给糟蹋了。生产队长给李德新提意见,要求他把猪关起来养,他不但不听,还说起风凉话,气得社员准备拿农药毒死他的猪。母亲知道后,连忙上门制止,还找李德新说理。父亲骂她多管闲事!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大队干部,我不管谁管?只要损害集体的利益,我就要管。为了这事,母亲和父亲还大吵了一顿。父亲自知不在理,只好不再说什么了。但是,李德新一会借口说没木料,一会又说没地方关,一直拖了几个月。母亲上门跟他做了几次思想工作,每次,他都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生产队的干部敢怒不敢言,直冲着母亲发牢骚。那一次,母亲告诉李德新,村里群众意见纷纷,再这样下去,他将在村里站不住脚。李德新终于把猪关了起来。”黄思和回忆。 杨秀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1963年5月4日夜里,她被村里的狗叫声惊醒,听到妇女的哭声,急忙起床,顺着哭声找去,发现村民黄思兴的女儿高烧不退,他的妻子吴友英急得哭了。杨秀金一边安慰他们,一边为孩子做物理降温。第二天一早,吴友英叫村民李宝莲帮忙找来巫师,杨秀金得知后连忙劝阻,告诉他们不能因迷信耽误孩子看病的时机,她叫李宝莲下田去干活,自己一路小跑到五里外的杨地村请乡村医生,并给公社卫生院打电话,请梁医生前来会诊。一切安排妥当,她才挑着化肥下田去。中午,她一回到家,便跑到黄思兴家看望他的孩子。得知孩子打针吃药后,高烧已减退,她才放下心来。吴友英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多亏了你帮忙请医生,否则孩子就有生命危险。” 李宝莲是地主的女儿,爱打扮,家务事样样不会做。婚后,夫妻俩动不动就吵口打架。她读过高小,识得一些字,在村里的小学任教,但她不好好教书,村里只好另请了老师。她失去了工作后,夫妻俩矛盾更大,吵得更加厉害。杨秀金从中调和几次,但都不见效。 该怎么办呢?劝他们俩离婚?都说宁拆十座庙,也不拆一桩婚!得想办法改变她的陋习。 杨秀金一有空就到李宝莲家教她做家务、带孩子,还带着她一起下田劳动。李宝莲娇生惯养,从没干过农活。每次,晒会儿太阳就叫苦连天,教她耘田,不是锄断了禾苗,就是铲到了自己的脚,气得她扔了锄头坐在田埂上生闷气。每次,杨秀金都耐心地安慰、鼓励她。 春天到了,村里开荒扩大种植面积,杨秀金上门叫她,李宝莲本就不打算去,自然没有做好带饭菜的准备。杨秀金帮她装好饭,催她换衣服,连哄带拖把她一起带上。 在田间劳动,杨秀金每次示范后,手把手地教她,一来二去,李宝莲渐渐地掌握了犁田、插秧、耘田、割稻子等一些农活的诀窍,爱上了干农活。1963年,她居然挣得了809个工分。李宝莲变得勤快了,也学会洗衣做饭。看着她将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条,家庭也渐渐和睦了,杨秀金感到格外欣慰。 “吝啬”的管家婆 杨秀金家里有6口人,没有小孩拖累,出工多,1963年,全家分到口粮3940斤,现金661元。她精打细算,过春节只花去了61元,她把剩余的600元存入了信用社,准备第二年建两间新房。可是,她发现生产队没有谷仓,农具和肥料都不足,她决定将钱借给生产队。可话还没说出口,亲家华其云得了急性阑尾炎送医院准备开刀,只好拿出300元钱帮助他。那时,正好大队党支部号召社员投资投劳,力争旱年不减产。杨秀金第一个响应,把剩下的300元交给生产队买肥料。在她带领下,全大队的干部、社员纷纷拿出积蓄,向生产队投资。 “肥是农家宝,猪是聚宝盆。”杨秀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说,山区人少地多,养猪是解决肥料问题的最好办法。1963年,她家里养了大大小小10头猪,全年为生产队无偿提供300多担农家肥。在她带动下,全村共养了46头猪,一年为生产队集到了1300多担肥料。 “母亲对待公家很大方,但对自家却‘吝啬’。”黄思和回忆。1966年,他与浙江姑娘华笑芬结婚时,母亲要求一切从简,将一张旧床重新涂上一遍油漆后作为他们的婚床,家里唯一的新家具就是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夫妻俩没买新衣,更没请客,甚至连包喜糖也没买。 儿媳生孩子时,邻居劝杨秀金请酒,她说:“添长孙是托大家的福,满月时请大家吃红蛋就行了。” 那年,黄心明50岁生日到了,好友王月金对杨秀金调侃说:“你过去受了许多苦,现在苦尽甘来,有儿有孙,这回该为丈夫做生日请客了吧!”她却说:“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共产党领导得好,我们走集体化道路得来的。党教导我们要勤俭持家,我办酒席请客,人家就得包红包,这是在增加他人的负担,这些封建老习惯早该废除,一个共产党员也来那一套,还怎么叫别人移风易俗呀!我的钱要用在刀刃上,该花的钱,再多我都愿意!不该花的,我一分钱也不花!心明做寿,我杀只小母鸡给他吃就可以了,请客办酒浪费钱、浪费工,我看就免了!” 1974年,杨秀金调任盖洋公社林场当场长,她组织了93名妇女在盖洋村周家的后山建起“盖洋娘子军林场”。54岁的杨秀金带领妇女们在山上搭建草棚,安营扎寨,开垦荒山15公顷,种植茶叶和柑橘,还在山顶建起蓄水塔,开辟机耕路,建成了盖洋公社最早的茶果基地。 1980年,60岁的杨秀金当选为明溪县首届政协委员。也就是那年,她告别了林场回家养老。但她退而不休,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先后培养了3位女青年担任村妇女主任,她还经常和年轻妇女谈心谈话,为女青年解难释疑,探索总结农村工作方法。 几十年如一日,杨秀金积极带头开展农村工作,当好妇女干部的排头兵,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三八红旗手”、“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明溪县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和三明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明溪县五好家庭”等称号。 2003年3月,杨秀金因病去世,享年83岁。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