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福建日报看三明 > 正文

清流县嵩溪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兰爱珍的故事

2020-07-17 11:16: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个人单打独斗,走不了多远”

走过艰辛的创业初期,兰爱珍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行动。

兰爱珍把挣到的钱投入了产品升级研发。“创业果实得来不易,我们唯一的倚仗就是产品质量。”她说,一定要把自己觉得最好吃、品质最好的产品交出去。

2002年开始,她放弃传统圆锅,先是设计了第一代长2米、宽1米的方形铸铁大锅;把烧柴火改为蒸汽加热,减少飞灰问题;后来又把锅改为锅炉蒸汽平台式锈钢夹层长锅,2个劳动力一天可生产豆腐皮约60公斤,效率是以往的8倍……而且更加安全、卫生、高质、高产。

在政府支持下,她与省农科院合作改良技术,探索标准化现代生产方式,合作研究出恒温、裹浆等技术,对湿度、温度进行精准控制,让产品的香甜度、光泽度、保存时长等参数更加稳定。

优质的豆腐皮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兰爱珍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清流豆腐皮大多是个体分散经营、品牌不一,常常遇到互相压价的问题。由于规模不大、产量不高,一些大订单也无法承接。

“一个人单打独斗,走不了多远。”做大做强豆腐皮产业,创办合作社的念头在兰爱珍的脑海中浮现。

2009年,兰爱珍牵头把附近5个豆腐皮作坊“元老”组织起来,成立了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鑫珍”牌商标。

“这些‘元老’都曾是我的老师,现在我反过来把自己研究实践过的一整套技术标准分享给他们,包括原料配比、浓度、温度、关键控制点等。”她介绍说,生产中,合作社持续对设备、烤房改进优化,产品越做越精,“鑫珍”豆腐皮逐渐成为远近闻名、顾客认可的品牌;她每年参加各类农产品对接活动,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千方百计把“鑫珍”牌豆腐皮宣传、销售的路子开拓得更广。

清流县有许多人出国工作,对家乡的豆腐皮念念不忘,有商家希望出口“鑫珍”豆腐皮。“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这种农特产品能通过检测吗?”她说,没想到一检测,“鑫珍”牌豆腐皮符合绿色、零添加的要求,完全达到出口标准,成功出口欧洲。

近年来,“鑫珍”豆腐皮名声越来越大,顺利入驻沃尔玛、新华都等大型超市;逐步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福州等大中城市设立27个销售点;产品还出口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2014年,合作社探索电商销售模式,建立豆腐皮产品销售电商平台。清流豆腐皮这一古老的民间美食越走越远,成为清流县的特色产业。

“尝过贫困的滋味,更知同行的可贵”

2012年,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被评选为省级示范社和全国示范社。

“一路过来,我尝过贫困的滋味,更知同行的可贵。”兰爱珍记得合作社成立的初心,社员分摊风险,也分享品牌效益,带动更多人致富,把产业做得更好。

10多年来,合作社每年都吸纳10多户新进社员,其中不少是贫困乡亲。为保证品质与效益,在运营中,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品牌和产品销售“五统一”服务;在质监部门的指导下,控制监督生产标准,为社员升级标准化作坊;统一使用“清流豆腐皮”地理保护产品标志,使用“鑫珍”牌商标,分级分类包装,按品级定价。

清流县农村经营指导站站长陈水根介绍说,每批新社员,兰爱珍都亲自培训生产理念、关键技术,帮助设计厂房,平均每年培训社员600多人次;生产中有任何问题都会前往帮助解决;合作社还与县农业部门对接,建立“桂夏豆2号”高产优质黄豆品种种植示范基地5600多亩,联系优质黄豆种子给农户种植。

在嵩溪镇青山村下山24号,农民李建生新盖的四层小楼旁,就是自家的豆腐皮作坊。下午,烤箱仍在运转,他的妻子郑冬香在清洗锅炉。“2018年冬天在政府支持下建起的作坊,去年一年挣了8万元。”李建生告诉记者,他家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两个孩子需要妻子照顾,老父亲瘫痪需要母亲照顾,主要劳动力只有自己一人,以前外出做水电工,收入不稳定。2018年,他加入合作社,在政府补贴和合作社支持下,经过大半年的作坊建设、培训学习,在2018年底作坊投产。

1  2  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