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发展康养产业
2020-09-11 09:29:0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采集植物标本。 样地调查,一个样方套里6个样方。 东南网9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雪梅 通讯员 沙观球 翁建宇 邹福贤 文/图) 编者按 2011—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八闽大地上,中药资源存量多少?此次福建省普查工作主要由项目技术牵头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承担。学校派出多支团队分赴各地开展普查工作。 近日,记者来到将乐县,参与九仙山中药资源调查,并寻访县城中医,进一步了解将乐在摸清中药资源家底后,如何有效地整合中医药资源,更好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采集到短萼黄连的植物标本。 “每一种中草药,都是造化的杰作” 暑假期间,福建中医药大学正高级实验师范世明带领学生走进将乐县,调查了龙栖山、九仙山、雪峰山等30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区域,历时34天,完成样地40个、样方套200个、样方1200个,完成率111%。在县域记录到中草药品种1100余种,采集花果齐全的植物标本610余种。 8月31日,记者参与了第40个样地调查。 这个样地位于九仙山。古时,九仙山自然条件优越,植被种类繁多,可谓“天然药库”,曾有方士在此炼丹修道。如今,当地村民大规模种植毛竹,生态环境有所改变。 九仙山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情况如何?范老师采用“样线+样地”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样地的位置在海拔1000米左右,通往样地的山路,是条运输毛竹的土石路,坡陡路滑,时而车载人,时而人推车。 徒步时,范老师开展样线调查,记录沿途发现的药用植物,其中既有多花黄精、三叶青、鱼腥草、荜澄茄(俗名“山苍子”)、车前草和积雪草(俗名“乞丐碗”)等中药,也有凤尾草(学名“江南卷柏”)、倒吊黄(学名“黄花倒水莲”)等草药。范老师说,中药和草药两个概念有所不同,中药主要在中医处方中使用,草药主要为民间习用。 当范老师看到海金沙时,一改严肃的表情,显得颇为激动。他说:“海金沙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的功效。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灾区急需大量海金沙,福建发动中小学生上山采集,寄往灾区。平潭一中一名学生还就此写了一篇稿件,发表在福建日报上,标题是《粒粒海金沙,千里寄深情》。” 东瞧瞧,西看看,范老师发现了一种藤本植物。“这是土茯苓,又名为‘禹余粮’。”他告诉记者,传说土茯苓的食用历史可以上溯至舜帝时期,后世医书多有记载。《本草纲目》载:“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土茯苓是先食用,而后才药用的。它也是我国南方著名食品龟苓膏的主要原料。 “每一种中草药,都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这些植物从远古而来,经受严酷的风霜雨雪考验,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为人类提供药食。”范老师说。 一路走走停停,清早从县城出发,到中午时分,大伙到达样地所在范围。 6个学生迅速忙碌起来,用浅绿色带子拉出一个正方形的样方套,并在其中设置一个10m×10m的乔木样方、一个5m×5m的灌木与藤本样方、4个2m×2m的草本样方。 样方套做好后,学生举起相应位置的白板。范老师一边拍摄,一边记录样方内药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树木胸径、高度等生物学信息,以及所处的海拔、经纬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 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照等距法又设置并调查了4个样方套。一共做了5个样方套,才算完成一个样地的调查任务。 “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规范要求,在将乐县植被覆盖区域,按照每个代表性区域的面积比例,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和系统抽样方法,随机预设43个样地。”范老师说,按规定只需调查其中36个样地,但实际调查了40个样地,超额完成任务。 台闽苣苔 药食同源治未病,中医传承护健康 “秋老虎”发威,闷热难当。记者跟随范老师走街串巷,寻访当地中医。口渴之时,就到街边喝几碗擂茶。擂茶口感清爽,有股淡淡的茶香。 据了解,将乐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叶、陈皮为主,并根据需要变换不同配料,如鸡爪草、鱼腥草、藿香、川芎、砂仁、车前草、凤尾草等。擂茶不但解渴,还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中医学有‘药食同源’的悠久传统,老百姓善于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利用中草药调理身体,调养亚健康,治未病。中医的养生方法还成就了一种生活方式。”老中医邱贵水说。退休多年的邱贵水被将乐县总医院返聘,传帮带年轻中医。 将乐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据《将乐县志》记载,将乐县已知植物种类有1982种,其中药用植物850种。 正红菇 在将乐乡村,村民的房前屋后、菜园田垄、林下竹园、阳台盆景,到处都有中草药。随手采来煲汤做菜,美味又养生。 “当地中草药应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跟中医文化代代传承有很大关系。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百姓很信赖中医。”老中医董希辉说,他家祖传的烧烫伤药便宜又好用,有些老相识,祖孙三代都用他的药。 “作为中医,既要学习药书,更要上山采药,了解药材的生境与药性。”民间中医杨延松说,他家保存多本祖传医书,擅长治疗风湿、肝炎、颈椎病、腰椎病等慢性病。他从八岁开始,就跟着爷爷上山采药,哪座山上有哪种药材,他都了如指掌。 医离不开药,药也离不开医。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少民间中医抱团发展,他们设立微信群,群名“高手在民间”,在群里互通中医药信息,切磋技艺,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