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行迹|清流静室·书院·茶文化

2022-08-02 10:58:31  王宜峻 来源:东南网、三明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坑,古称东溪,为远近闻名文化古村,明清两朝,东坑出过1个进士、6个举人、14个贡生,任知县以上主管8人,最高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在这个当年只有三百来户小山村,先后设立桂园书馆、琢玉书院、黄岗书院、坑源书房、卧云山书房、慧山经馆、坑头书院、六有轩书院,以及龙吟静室9座书院。一时间,儒释道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熠熠生辉。

静室

龙吟静室 三明市社科联供图

隆武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曾经到过清流的皇帝,他对清流最大贡献莫过于下旨创建一批“静室”和因此产生清流独有的“静室文化现象”。李世熊《梦溪塔引》对“静室”描述虽较隐晦,但结合历史背景尚可基本厘清:隆武帝一行行至清流仓盈里沦龙村(今嵩口沦龙村)时,由于清兵前锋紧逼,只得令“六七高缁,携手而入清之梦溪”创建“静室”。“六七高缁”即六七位高僧大德。“潆洄是王仆之因,徜徉即蕉鹿之境”,为理想报负,“六七高缁”止步清流,奉旨先后创立龙峰、龙吟、鹤山、凤山、祇园、道人山、松林、龙华8座静室。尔后,又迁梦溪塔(普同塔)于东坑龙吟静室左畔。“梦溪塔者,避乱禅贤之所建也。”

隆武帝情急之下万般无奈作出的一个决定,“六七高缁”蜇伏清流,七八“静室”悄然创立,不想其所遗存的“静室文化”影响了清流近百年。清初,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像修建佛寺这样需要庞大经费开支的工程,其资金来历耐人寻味。

清流旧志云,在东坑村口跃子山上,龙吟静室初创时,“忽有显者仆赍千金,来人传其乃郞在籍登甲,居显宦。是岸默不一语,惟罄金以营殿堂、佛像,并置稻田六十担为常住资”;我静于沧龙村河岸侧重建龙峰静室,“敛资鸠工,不二载而殿堂聿新”;“冰鉴不悄众擎,未二年而落成”龙华静室于仓盈里上药范;龙峰对岸鹤山静室,“及懒牧从白雪披剃,不烦募化,取香积之余,与十方自然之喜舍,鸠工治材,已成胜境”。一大批静室创立不仅使“清流仓盈、梦溪二里,佛庐相望”,且给清流文化教育诸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显然,这批从江南而来的“外僧内儒”文人志士,坚守清邑,不只在“静室”诵经礼佛,而且积极传播儒家思想,进行文化交流,从而极大地推动当地书院建设和教育发展。

诚然,明末清初僧人是岸创建龙吟静室,对东坑书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旧县志云:是岸“购书甚富,日事咿唔”,他学识渊博,记忆超人,“凡古今内外典,天下名山川,一一能述其详。间有疑之者,私取书对之,一无舛错。常好面折人过,虽咤叱怒骂,人不为恨。无他,服其见闻广、阅历深也。”是时,分布在清流仓盈、梦溪山野间的龙吟诸静室经常开展讲教活动,成为当地一个个思想文化交流中心。

书院

东坑桂园书馆 三明市社科联供图

东坑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化教育,首先得益于这里村民恪守耕读为本祖训,往往是家族几代人共同努力,接续创办书院,勉励子孙读书取仕。历史上,东坑培养了像陈定应、陈定通、陈伯坚、陈伯达等令全村人为之骄傲的人物,他们或是高中进士而名扬天下,或是受过皇帝嘉奖功成名就退隐返乡过着悠游富足生活。正是这些榜样,时时鞭策后生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以无愧先祖遗训。

生活在清雍正十年至嘉庆十九年(1732—1813)间的陈允升是其中佼佼者。他从小在龙吟静室读书,博学强记,年二十八即入学进泮,列县庠生,研经立说,教子承家,以此为乐。初设馆于秋口村,后被安砂同姓仰慕聘为“丛桂书院”主讲,永、清、归三县从学30余人。期间,陈允升经常回龙吟静室开讲,尔后又有本县邓公重金聘为“薰花园”主讲,传经授业,名噪一时。其著作《易史一隅》简要阐明每卦每爻旨趣,并对《周易》经传各部分内容亦作宏观或微观之解,展示其对《易》理深邃思考,福建师大教授、易学家张善文得闻欣然赞道:“首末完备,可资治《易》者研究。”

此外,在嵩口沧龙,与龙吟静室几乎同时期创立的,还有龙峰、鹤山、道人山、祇园、松林、凤山、龙华等静室,住寺僧人多默默担当传播文化使命。

龙峰静室“规模爽朗,俨然丛林。传于戒月,戒月德性清净,有善知识之誉,所著语录,镌版吴门,声名大著。”鹤山静室,在龙峰对岸,顺治庚寅年僧白雪开辟。今于松竹掩映间,依稀可辨荒废静室墙基、柱石、茶园等遗迹。此后几百年间,龙峰、鹤山等静室皆为清流著名佛寺兼书院,至今当地还有人称鹤山静室遗址所在山垅为“学生垅”,意即此间曾是学生读书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龙峰静室改名的龙峰禅寺,还曾辟为当地小学校址,继为社会培养一批文化人才。

茶文化

赖坊南山茶园 三明市社科联供图

静室还开创了清流茶叶广泛种植的历史。这批从江南而来的僧人,于佛寺周围“遍山植茶”,带动清流民间茶叶种植,并传播先进制茶工艺和饮茶文化。清康熙王士俊修纂的《清流县志·卷之五·寺观》云:“顺治初年,有僧名我静,庐陵人,来清。戒行精严,邑人公举,延而居(龙峰静室)焉……种竹栽茶……。”在《清流县志·卷之十·物产》中更是明确:“种之山者为山茶,种之园者名园茶。山茶味厚,而园茶次之,视作手以为精粗。顺治初年,有江南僧人至清,遍山种茶。依松萝制之,香味并妙,与闵茶无异。”

松萝茶为历史名茶,创于明初,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松萝山。松萝茶采制技术,早在四五百年前已达到精湛娴熟程度,具有色绿、香高、味浓等特点,属绿茶类。闵茶,安徽省所产上等茶,清道光乔有豫修纂的《清流县志·食货志·货之属》称:“迄今垏埔、梓材、薯坑等乡间传其种。惟九龙峡中所产者,叶虽粗而味尤永,然亦叹可代卢仝之第七碗耳。”唐诗人卢仝《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为后人所传颂。

静室文化,乃清流特有文化现象。其肇始突然,初创即巅峰,虽多数存续不足百年,然对当地文化、教育等影响深远,以至几百年后今天,当人们在旧志中仔细翻检寻觅其踪迹时,仿佛仍能听到那朗朗书声,闻到淡淡茶香,并为其曾经繁盛而赞叹不已。(作者:王宜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