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节 | 绿水青山绘就幸福底色
2022-08-09 17:54: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绿水青山绘就幸福底色——沙县区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探索实践 林改添绿(吴光添 摄) 东南网8月9日讯(通讯员 许琰)绿色,是希望的颜色,也是沙县区发展的一道亮色。 这个季节,行走在虬城大地上,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美好景象一览无遗。 一直以来,沙县区牢记重要嘱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点到面,从山头到河流,从保护环境到群众致富,沙县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子。 村民喜领林业碳票。(许琰 摄) 深化林改,走出绿色发展致富路 前不久,在三明银保监分局和省联社三明办事处的指导下,沙县农商银行向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金德发放首笔“福农·碳票贷”。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苗圃需要扩大造林,但因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资金无法及时回收变现,老杨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得知这一情况后,沙县农商银行金融助理主动上门对接,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为其办理30万元“福农·碳票贷”,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从事林业几十年,从没想到空气也能这么值钱,而且还能贷款。”杨金德激动地说。 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沙县农商银行在原有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担保贷款基础上,创新推出“福农·碳票贷”。即通过成立“村级碳基金”,林农以三明林业碳票作为反担保,代替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担保贷款所需保证金,贷款出现风险时,“村级碳基金”收购反担保碳票,并由政府引导需要“碳中和”的企业和单位优先购买此类三明林业碳票,盘活林业生态资源。 这是沙县区林改再出发的一个生动探索。一年来,沙县区以林改“八项创新”为抓手,促进林业生态高颜值、林业产业高素质、林区群众高收入。 创新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持续做好林权类不动产“三权分置”全国试点工作;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在全省率先成立碳中和基金会,发行全国首批林业碳票,成功交易3笔10.18万吨,开辟“好空气”能“变现”的绿色经济新路径;“好空气”还能贷到款。创新“碳票开发贷”“碳票质押贷”等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新增林权类贷款756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1.18亿元。 在林业金融服务上,继续扩大林票规模,新增发行林票1462万元,让集体林地变成村民的“活银行”;创新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开展林分质量高效培育改造4.25万亩,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发展林下经济,结合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广小吃配料种植,建成林下示范种植基地3万亩,产值5亿元。同时,大力培育森林康养产业,吸引游客32.3万人次,同比增长160%,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 同时,沙县区积极探索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探索放宽采伐限制;创新国有林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持续深化“四共一体”专业化联营,新增合作联营面积1.5万亩,引入专业化林场为经营主体,提高林农收益;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以官庄林场为核心区,打造国家级深化林改科技基地,惠及林农2万余人。 青山绿水环绕的沙县城区(杨宗健 摄) 综合治水,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在沙溪河沙县段,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碧水蜿蜒,野趣盎然。一艘艘皮划艇往来穿梭,随浆激荡的水面,显得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沙溪河水质越来越好,不仅各类水上项目多了,来钓鱼的人也多了。”家住沙县师古巷的市民罗冰从小在沙溪河边长大,这几年,每周都要约上三五好友,到沙溪河里游个泳。“过去有段时间河里的鱼有股味,都没人敢吃,最近有人从河里钓出来了白刀、桂鱼,这可都对水质要求很高的。”对于沙溪河的变化,老罗如数家珍。 沙溪河的变化,是沙县积极开展综合治水试验,全力做好治水、护水、管水、用水文章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省首批4个“综合治水试验县”之一,近年来,沙县积极引导各部门、各乡镇共同参与治水,最大限度集中整合水利、财政、环保、农业等各部门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资金,用于水环境治理,三年来,整合各部门治水项目97个,总投资29.32亿元;以“一带两区多节点”“一镇一特色”“一段一风景”为目标,对五条流域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系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亲水设施,保留河道乡愁野趣,配套城市景观休闲,实施河道生态治理212.1公里,占需治理河道的80%以上。 此外,充分发动各方面力量,凝聚合力同心护水。开展“委员河长”工作,聘请23名政协“委员河长”先后共开展巡河200多次,巡河总长超2000公里,提出建议33条,形成政协提案3件,上报各类河湖问题68件,均已完成销号;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到“一局统管”的跨越式突破,共开展执法巡查700余次,制止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239起,有效遏制了各类破坏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治水工作既要创新机制体制,也要科技支撑。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县河长办将指挥调度中心打造成了集调度指挥、展示成效、日常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大脑”。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发现的涉水问题处置完结率100%,有效破解了河长履职“最后一公里”痛点问题。 借水兴业,水美富民。在开展全域综合治水的过程中,沙县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全力做好借水兴业文章,建设了七峰叠翠、一河两岸、龙湖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形象,推动旅游资源进一步增值。 如今漫步沙溪河畔,河水清亮,鱼虾成群,不仅能呼吸新鲜的空气,还能观赏两岸闽学文化长廊,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美丽俞邦入画来(张凌欣 摄) 青山绿水,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灿若朝霞,艳如锦缎。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瓦窑民宿每天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移步村内,新铺的柏油路旁一幢幢别致的民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寻根追味”牌坊下,热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扁肉、烧麦、芋饺等小吃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小吃体验、田园观光、红色文化,小吃+文旅成为我们村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仅去年就吸引了超过20万人前来。”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喜滋滋地说。 立足青山绿水持续扮靓乡村。近年来,俞邦村紧紧围绕“建美青山绿水、做出山水价值”的思路,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共建共享、筹资筹劳等方式,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力争让广大村民畅享青山绿水带来的生态福利。 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当地深入挖掘“沙县小吃第一村”品牌优势,做优特色乡村游,通过文旅引领全面乡村振兴。村子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绿盈乡村”等称号,去年全年,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这一方山水是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村里哪能做起旅游,青山绿水就是无价宝!”张昌松感慨地说。 水清岸绿的沙溪河吸引不少水上运动爱好者。(许琰 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俞邦村通过“小吃+文旅”引领乡村振兴,先后实施了“遇见俞邦”1号店、瓦窑特色民宿、微乐园等42个提升改造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力争在吃住行玩游娱购“一站”满足。此外,作为全镇的“明星村”,俞邦村还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跨村联建”模式,辐射带动周边长阜、儒元等5个村,串联起红边茶、龙峰溪等各具特色的文旅资源,带动片区共同发展。 除拓展旅游业态外,俞邦村还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与小吃文旅集团和本地企业合作,开发“寻味俞邦”等伴手礼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注册成立俞邦片区农贸发展有限公司,策划举办产品采购签约、品牌公司入驻等活动,推广地道农特产品;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并在土地流转、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乡村振兴赋能。 如今,穿行在俞邦村,一道道可口小吃烟火气扑鼻,美食飘香;一棵棵百年古樟树,翠绿欲滴;一片片花卉果蔬,长势喜人,萌发着多彩的希望……绿水青山间,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幸福新图景正在努力绘就。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