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绿色筑底,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22-08-15 17:20:17  孙征宇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8月15日讯(通讯员 孙征宇)“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殷殷嘱托,早已深深印在八闽儿女的心头。

近年来,三明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守护绿水青山,助力打好绿色经济发展攻坚战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人大担当作为。

守护生态环境高颜值

绿色是三明的底色,是持之以恒守护的颜色。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用法治力量守护生态环境高颜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市人大常委会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先后作出《关于加强生态检察监督,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审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保护河道水生态的决定》等四项决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用好用活立法权,制定出台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三元区环城山体保护条例等五部地方性法规,为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搭桥铺路”,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徒法不足以自行。2022年6月29日,三明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三明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每次执法检查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都跟踪督办执法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并适时进行满意度测评,强化闭环管理,确保法律落实更到位、更深入。”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碧涛说。

在市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和推动下,三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绿色成绩单”——2021年,55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省第一;76个小流域考核断面水质指数排名全省第一;5个县空气质量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十,数量全省第一;5个县水质排名进入全省前十,数量全省第一。

服务绿色发展高质量

三明是绿色之城,也是工业之城。20世纪末,这里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造纸、化纤等生产企业,钢产量约占全省的3/4,化肥产量约占全省的1/2。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

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三明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增创绿色经济新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组织开展绿色经济发展攻坚战役行动。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发展大局,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切入口,围绕“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实施精准监督,以高效能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调研,提出推动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抓好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氟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等建议,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市政府加快发展步伐,坚持资源往产业走,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十三五”期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今年已申报列入省级年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59个、年计划完成投资61.8亿元,居全省第2位。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市人大常委会紧盯节能降碳,听取和审议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行动计划情况报告,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全市采取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等系列措施,先后关闭三农、三化等企业,退城入园三重、三纺等传统企业,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均完成省上下达任务,是全省能耗双控指标完成最好的设区市;2022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34项,其中98项被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项目数居全省第2位。

推进生态环保改革。市政府认真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在改革创新上走前头,持续在生态环保等重点改革中发力”等审议意见,首推企业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三项改革,推动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取得了企业、政府、社会共赢的效果,有力提升辖区环境质量和群众环保获得感。全市通过排污权出让累计成交总额4.4亿元,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推行园区整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畜禽养殖和水电站环境信用评价,创新推出“水质指数”责任保险。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如何把三明市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三变”强化监督,助力将三明这个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打造成为全省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推进“生态”变“业态”。通过开展中医药事业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等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就实现业态转变开出了良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教育培训、文化美食、医养结合等业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三明市通过“森林+医养结合”“森林+观鸟休闲”“森林+温泉休闲”等形式,大力发展培训研学、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自然观鸟等业态。2021年,全市游客接待量4351.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9亿元,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

推进“资源”变“资产”。三明市林地面积2800多万亩,按每亩3000元的价值计算,就有800多亿元的资产放在山上。如何让活树变活钱?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研,提出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注重典型推广、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建议。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举行林业碳票首发仪式,将乐县常口村领到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价值在14万元左右。一张张林票,正让过去难以流通的林权实现资产化,让资源变资产、股权变股金、林农变股东。三明市还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改革方案,赋能绿色发展。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林业信贷174.33亿元、约占全省的1/2,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0.6%;全市林业碳汇实现交易金额1912万元,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全省第一。

推进“土货”变“名货”。三明农产品众多,怎样通过电商或者其他方式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在听取和审议乡村产业振兴情况报告后,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突出品牌建设,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审议意见。近年来,三明市严把农产品品质关、品控关、品牌关,加快推进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持续开展三明市农特产品十大龙头品牌创建活动,集中资源打造三明生态茶、三明蜜橘、建宁五子等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全市“三品一标”累计认证598个产品,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25个。建宁莲子、宁化“河龙贡米”、大田“江山美人茶”、沙县“乐子土鸡蛋”、泰宁大金湖有机鱼、尤溪“沈郎乡茶籽油”等,纷纷从“土货”变成“名货”,为三明农业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从守住“绿水青山”到发展“金山银山”,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一路积极履职、一路踔厉奋发,变化的是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和越来越繁荣的绿色经济,不变的是守护绿色生态的初心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