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行迹 | 宁化豫章书院

2022-08-19 17:10:58  罗旺水 张少华 来源:东南网、三明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练为泉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豫章书院(宁化罗氏家庙),位于宁化县城关小溪边,依河而建,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庑殿,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临街前埕和围墙为“豫章书院”门楼,四条门柱刻有“理学传承千秋盛,家风整肃万代兴”“登堂讲学继先圣,标榜纳士启俊贤”对联。

入院门,是一座琉璃瓦覆盖的重檐歇山式牌楼山门,门面八字排开,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飞檐斗拱,玲珑精巧,气势非凡,既有庑殿建筑雄浑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门首上悬“罗氏家庙”金字竖额,两侧分别镌刻“豫章书院”“罗令纪·纪念堂”。进得山门,迎面是一个四水归堂长方形天井,天井两侧为回廊式厢房;硬山式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宽敞明亮,庄严肃穆,即教学和族人议事场所。       

豫章书院门楼。三明市社科联供图

开疆辟土,建镇设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清徽殿大学士罗颖在《豫章罗氏源流总序》中记载:“罗氏出于重黎,为黄帝司徒,曰祝融,是时以火号曰赤帝……周初封其后于罗国,因以为氏,凡罗皆其后也。”

罗珠,号灵知,生于秦嬴政二年(公元前245年)丙辰四月十四,原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纯江。惠帝时仕汉,初为治粟内史,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奉诏东迁九江郡之豫章沟(今江西南昌),并在此率领民众修筑城池,植豫树、樟树于庭前,故称郡城曰豫章郡。

隋开皇年间(581-604年),珠公第21世裔孙罗景春随父庆祖公由江西豫章入闽,栖居于今沙县,挽草开荒,播种耕耘,生有四个儿子。二十年后大业十四年(618年),罗景春长子罗万发由今沙县地析居黄连硐竹筱窠(今宁化县治所)。罗万发率众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疆辟土,成为“发迹他姓之先”最早开发宁化的领头人。乾封二年(667年)黄连硐建镇后,潮州北界、福州西界避役百姓三千余户相率入居黄连镇,由是农牧业及手工业日益繁荣。

据《罗氏族谱》载: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福州长史唐循忠奉诏赴黄连镇巡查户籍,正为韩江两岸开垦的阡陌桑梓而惊叹时,一位长衫方巾中年人马前拜谒,向他提出将黄连镇升格为县治请求。唐长史下马询问其详,中年人自称乃中原移民罗景春玄孙,罗万发曾孙,名令纪,字毓政,号维纲。面对此人业绩与勇气,唐长史颇为感动,但无权擅自批准设县,乃引荐令纪向朝廷面呈此事。

时年37岁的罗令纪血气方刚,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长安,向朝廷奏报黄连峒业经开发已成规模,请求置县。罗令纪奏请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诏其负责一切建县事宜,不久又加封其为“义士”,赐予冠带玉帛。由此,罗令纪被后人尊为宁化开县始祖。

致仕返乡,开馆讲学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宁化罗氏家族出了举人罗登标。其曾任福建松溪县教谕,后出任江西崇仁县训导、教谕,读书万卷,学富五车,尤对《易经》颇有研究,著有《学易阐微》等,收入《四库全书》。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罗登标致仕返乡,不甘寂寞,一心想将满腹学问传授后人,在罗氏家庙广收弟子,开馆讲学,取罗氏郡望堂号“豫章”,将罗氏家庙名为“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宁化罗氏家庙)浸染红色基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局成立,隶属闽赣省保卫局,先后由高孟裁、陈长青、廖敏文担任局长,下设侦查、执行、总务三科和一个武装保卫队,共60余人。罗氏家庙成为县苏维埃保卫局办公场所,西厢房为临时监所。

历尽沧桑,旧貌新颜

罗氏家庙自创建始,历经六百余年沧桑变故。先后经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乾隆七年(1742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道光六年(1826年)、咸丰元年(1851年)、同治三年(1864年)六次修葺加固,保留旧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罗氏家庙遭严重破坏,一度被生产队改作猪圈牛舍。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左”倾思想禁锢逐渐破除,文物古迹保护日渐重视。1985年、2002年、2015年多次进行维修。

目前,豫章书院(宁化罗氏家庙)仍保留着原有旧貌且焕发出现代风采。1998年10月,经专家鉴定,豫章书院被列为宁化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者:罗旺水 张少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