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头条 > 正文

三明:绘就绿色生态画卷

2022-08-20 10:37:22  卢素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市持续推行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改革纪实

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周 杰

一湾河水碧,两岸草木青。漫步于宁化县石壁镇生态河堤边,迎面清风徐徐,岸边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

“水越来越清,风景越来越好,‘草帽河长’功不可没!”附近村民纷纷夸赞。他们口中的河长,名为罗振宇,石壁镇乡级河湖长,常常身着迷彩服,头戴宽草帽在河边巡河。

在三明,像罗振宇这样的河长还有很多。

早在2009年,大田县就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试行以“河长巡河、易信晒河、联动管河”等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 “易信晒河”做法获评“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为整治涉水违法行为,2010年,大田县整合各生态环境监管相关单位力量,组建全省首支专门针对环境生态的综合执法队伍,并于2013年成立全省首个获批筹建的生态综合执法局,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向“一局统管”迈进。

2014年,在总结大田县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在沙溪、金溪、尤溪三大干流全面推行河长制,初步形成了“河长牵头、部门协作、分级管理、全民参与”的流域保护管理新模式。

沙县区在全省率先把森林公安队伍作为生态综合执法的主要力量,挂牌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全面落实“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全流域设立“河道警长”;在全省率先实行《县级流域河长履职工作制度》,牵头制定的《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全省首部地方标准;首个国家级河长制标准化项目“三明市河长制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落地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深化河长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地域特点、显治理成效的治河模式。

在河湖长制省对市考核中,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三明位列全省第一;2020年5月,我市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成效明显,被国务院办公厅正向激励通报表扬。

治水只是守护青山绿水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的矛盾始终存在。我市充分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先行探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成功打造了环境保护改革的“三明样本”。

2014年,我市探索建立企业“红黑榜”与信用评价并重管理的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细则》,根据企业环保状况,将环境信用分为从“优秀”到“不合格”4个等级。信用评价不良的企业,将在信贷、行政许可、评先创优、资金补助等各方面受约束。目前,全市参评企业已从国、省控污染源逐步扩大至所有重点行业,数量从2014年的178家增加到2021年的716家。

如果说“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倒逼企业污染治理工作从“要我改”的被动局面扭转成“我要改”的积极态势。那么“排污权交易”则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三明市储备排污权管理和出让暂行办法》,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指标来源。2016年起,全市工业企业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指标需通过有偿交易取得,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出让可交易排污权指标获益。截至去年,全市排污权出让成交总额4.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有149家企业通过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完成新建工业项目总量指标申购,受让成交总额6188万元。

针对辖区内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以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气)项目,我市通过实施政府储备排污权优惠政策予以支持,保障项目顺利落地,累计为45个项目节省资金9131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施豁免购买排污权及来源确认,累计豁免417家小微企业排污权,为企业节约资金1561万元。

为强化企业风险管理,2014年,我市率先在全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一旦污染环境致使第三方遭受损害,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第三方支付赔偿金。同时建立整体投保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践园区整体投保模式,目前共有124家企业投保或达成投保协议,保额达1.48亿元。

以“改”为笔绘生态,三明山水越来越动人。去年,我市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城市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城市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5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7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

成效显著,荣誉纷至沓来:2021年,生态环境部授予将乐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授予三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