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聚焦 > 正文

三明:做足绿色文章 共享生态红利

2022-08-26 08:54:49  卢素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天朗气清,开窗见绿,碧水潺潺……如今的三明,天蓝、地绿、水清,满城山水画,愈来愈动人。

产业转型,绿里“掘金”,空气“卖钱”……一路走来,三明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优美画卷。

回望过去十年,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嘱托,绵绵用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领域改革不停歇,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止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防治为“笔” 绘就生态之城

假山流水、绿草修竹,三明1958工业记忆馆……这座“花园式”工厂,便是三明三钢厂区。

“以前都说三钢环境差,现在不仅环境越来越美,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好。”这是眼下许多三明人对三钢的评价。

改变源于治理。近年来,三钢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或升级改造环保治理设施,不断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装备,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

与10年前相比,三钢本部钢产量增加了近220万吨,厂区每月每平方公里的降尘量降幅高达70.3%。

这是我市着力绘就生态之城的生动剪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通过印发《三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专项整治方案》,精准实施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水泥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改造试点;强化断面综合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举措,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作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矛盾如何平衡?2014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先行探索“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成功打造了生态环保领域“三明样本”。

目前,全市通过排污权出让累计成交总额4.4亿元,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推行园区整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畜禽养殖和水电站环境信用评价,并创新推出“水质指数”责任保险,企业经营者环保意识随之不断提升。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潺潺清流至关重要。

早在2009年,大田县就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试行 “河长制”。十多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河长制,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建立河长制数字指挥管理平台、成立全国首个“水执法与云司法数助治理中心”……实现了治水“一局统管”,开启了实时、高效、便捷的全智慧管理河湖时代。

2017年《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综合管护队伍;积极探索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实现生态检察处、生态审判庭三明市全覆盖……敢闯肯试,三明在生态环保治理领域可圈可点。

措施有力,成效凸显。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城市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县级城市前十位数量居全省第一,5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76个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

创新突破 探索改革新路

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连绵起伏的群山,绘就了绿都美景,也成了当地百姓的“聚宝盆”。

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的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早在1998年便在全国率先蹚出了林改新路。20多年来,洪田村持续深化林改,实现了山绿、林活、民富。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2.78万元,是林改前的9.7倍。

在林改这篇宏大的史诗中,洪田村开篇点题。10年来,我市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优化林权办证、推行林票制度改革……不断把莽莽林海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的绿色财富。

2019年底,我市试点推行林票制度改革,探索解决“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等问题。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211个村开展试点,面积15.1万亩,制发林票总额1.82亿元,带动试点村年均村财增收5万元。

家住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的村民洪集体就是受益者。

“以前林子的树木从种下去到成熟要26年才能变现,林票就是把未来的钱揣进了现在的裤兜里。”去年,梨树村把643亩的杉木幼林托管给官庄国有林场,经评估,洪集体领到了16张林票,每张票面价值100元。洪集体喜滋滋地说,等林子长大了,至少可以达到10倍的价格。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牢记嘱托,我市推动实施林业金融机制、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等8项创新,持续深化林改。

去年5月,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签发。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被折算成碳减排量12723吨,卖出14万多元。“常口村空气可以卖钱,充分说明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不少村民说。

所谓林业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办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这在全国尚属首创。目前,我市林业碳汇经济价值逐步显现,实现交易金额2501.3万元,交易金额全省第一。

金融之水,唯有活用。“福林贷”“支贷宝”“益林贷”……截至目前,我市在全国、全省首创16项绿色金融产品。2021年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91.09亿元,增长58.78%。

作为“两山”理论的重要孕育地、实践地,去年我市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地级市,将乐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里掘金 实现生态惠民

8月的泰宁县际溪村,青山碧透,风光如画。

际溪村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全村集体收入不到5万元。立足生态优势,2014年以来,村里聘请台湾地区团队打造“耕读李家”,并鼓励村组和农民积极参与开发建设。

享受到了生态红利,近年来,际溪村着重培育铁皮石斛、泰宁岩茶等特色农产品,成功打造静心书院、鹿趣园等业态项目,深入推进青年旅舍写生基地、星空民宿、读隅山居等特色项目,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如今,际溪全村从事旅游业村民300余人,办起了农家乐、民宿,村集体收入从不到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由曾经的6000元增至1.8万元。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过去十年,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我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2019年以来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被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7个。

定位准确、多措并举,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加速奔跑、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总收入650亿元、接待游客435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依托“明八味”道地药材资源禀赋,近年来,我市开发保健药膳、森林食品等康养产品,带动林药、林菌、沙县小吃配料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2021年,全市林下经济、笋竹、花卉苗木等绿色林业产业实现产值620.7亿元。

向大山要效益,从绿色中寻机遇。

通过探索森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经营、近自然经营等措施,全市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蓄积量从2020年1.88亿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1.91亿立方米,青山常绿让林农得利。

公平解决了“山要怎么分”的问题,推行林长制落实“林要怎么管”的难题,实施“三权分置”促进林地经营权流转,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其中人均涉林纯收入661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30.6%。

创新三产融合发展机制,做特一产,做大二产,做优三产,全市林业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1210亿元,共有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4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45家,有3家林业类上市公司。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立足新起点,我市将继续牢记重要嘱托,砥砺奋进前行,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