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网络文化节 | 三明沙县区:从第一特支到引领风骚

2022-09-02 16:58:26  许 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美丽俞邦迎客来

东南网9月2日讯(通讯员 许 琰 文/图)瓦窑民宿前,色彩缤纷的金鱼草随风摇曳;小吃卡通主题餐厅内,亲子共品美食赏田园风光;龙峰溪畔,夜景长廊勾勒出村庄的妩媚身影……行走在“沙县小吃第一村”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革命老区村,俞邦村发生过不少感人的红色故事。革命战争年代,俞邦村民为红军、游击队提供粮、水等基本生活物资,全力做好后勤工作,部分村民还自觉参加作战。

小吃主题元素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留念

红色是沙县鲜亮的底色。1928年, 闽西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在沙县夏茂成立。从此,革命星火迅速燃遍整个沙县,在这里留下了厚重的红色基因。此后,沙县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管辖的一个重要行政县。全县共有1015名红军战士、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和赤卫队员光荣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沙县特支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当地人民争先创业闯富路。

90年代初,时任俞邦村党支部书记的俞广清带着几名党员到福州、厦门等地考察后,发动村民外出做小吃。时光荏苒,如今全村有700多人在全国30多个城市经营沙县小吃,年营业额超3000万元。

小吃产业朝着产业化、标准化、连锁化、国际化、数字化继续引领风骚

昔日小吃第一村,如今乡村振兴“领头雁”。这几年,村子因地制宜围绕“小吃+文旅”做文章,打造精品民宿、研学馆、小吃街等各类业态,做起了特色乡村游,同时依托“跨村联建”串联带动周边村抱团发展。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赓续红色血脉,老区勇闯新路。从第一特支到引领风骚,始终不变的是“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沙县精神。敢闯敢拼的沙县人,将小吃带到了全国各地,用诚信、勤奋和坚韧闯出了美好生活,也为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小吃这一当地人增收致富的法宝,又成为助力沙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前不久,《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沙县小吃标准化生产,培育核心物料基地,建设沙县小吃技能培训基地、大数据中心和供应链金融、营销网络平台”,为沙县小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以沙县小吃产业园为牵引助推实现“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杨宗健 摄)

在沙县小吃产业园的标准化厂房里,小笼包、柳叶蒸饺、金包银等爆品都实现自动化生产。“过去200人的工作量,现在十几个人就完成了,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中央厨房生产厂长胡明宝感慨。从街巷到车间,如今,规模以上的沙县小吃生产企业均进行生产工艺标准化改造,每天有数十吨产品从产业园发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近3亿元。

与阿里巴巴、惠发食品等大型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加快沙县小吃产业市场化进程;开展多种类标准化门店建设,已发展连锁加盟店3600多家,研发各类小吃相关产品1000多个;拓展产业园用地200亩,加快生产公寓、仓储冻库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总投资36.48亿元的沙县小吃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联动发展……

小吃虽小,闯出大道。眼下,沙县小吃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在内的全产业链集群,年营业额突破500亿元,走向66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就业30余万人。

“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依托小吃产业的带动效应,2021年,沙县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4.44亿元,是十年前的2.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万元,是十年前的2.75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1户3154人全部脱贫,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3719.2元,比2016年增长200%。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