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头条 > 正文

听!红土地上号角声声

2022-11-29 08:44:27  曾凤清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日新月异的市区北部新城 (本报记者 陈登达 摄)

行程万里,不忘来时之路。三明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这片红土地又一次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铿锵的话语,结合令人振奋的发展时间轴,让人感受到别样的力量——

2021年1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研究支持赣州、三明等城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3月23日,在福建工作期间曾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三明考察,对老区苏区发展特别是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嘱托。

4月23日,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三明召开。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大对三明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

今年5月,《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印发,明确上海市与三明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红土地振兴发展的每一步,都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承载着老区苏区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共同走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十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368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953亿元,人均GDP从5.46万元增加到11.89万元。

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态优势愈发凸显,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域发展集聚优势;改革旗帜始终高举,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一幅幅生动的发展画卷让这片红土地焕发蓬勃生机。

创新突破

激活发展新动能

10月14日,三钢闽光大数据中心投用暨智慧管控平台上线仪式举行。包括这一数字化项目在内的三钢技改提升及延伸产业链项目,总投资67.67亿元,其中产能置换高炉技改项目计划投资36.87亿元,是我市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

以项目为抓手,我市实施重点项目“百日攻坚大会战”行动,加强“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由市、县领导“一对一”挂包服务,推动121个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同时,通过强化“以商招商”“乡贤招商”“产业链招商”,招引一批行业龙头、领军企业项目,推动延链补链强链。

先有工业后有城市的三明,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辉煌。传统产业约占工业总量的75%左右,一度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老工业基地扎实的产业基础,我市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全力“稳一优二进三”,因地制宜发展“四大经济”,推进矿产资源统筹开发利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旅游资源整合提升,不断推动资源往产业集中、往园区集中、往深加工拓展,做大做强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石墨(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

眼下,走进省重点技改项目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现场,生产车间、仓库、工程中心等基建工程主体已进入全面封顶阶段,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生产线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项目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新增税收1.7亿元。

与海斯福化工相距不远的厂区内,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紫杉醇则排着队准备去“搭乘”飞机,由其制成的制剂正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依靠南方制药这棵“大树”,上下游企业向明溪聚集,让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着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动融入全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发挥萤石、石墨、稀土、地道药材等资源优势,举全市之力发展以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生物和生物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产业集群化、特色化,拓展增长点、生财点。

立足优势

融入发展新格局

“锦江国际度假酒店落地,我们南会村会有更大的发展。”上个月,作为全村首批在征迁协议书上签字的村民,泰宁县杉城镇南会村村民余建生主动为这个项目当起了宣传员。

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项目总投资5亿元,规划占地近200亩。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泰宁旅游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沪明情深再牵手,这一项目是沪闽(三明)旅游合作、上海与三明对口协作的重要成果。今年6月28日,上海锦江国际集团、三明城发集团、泰宁县以“云签约”形式,共同签署《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项目合作协议》。

上海与三明,历史情缘厚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人民支援“小三线”建设,1万多名上海子弟援建并扎根三明,为三明工业城市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与三明建立对口合作关系。随后,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制定《上海市与福建省三明市、安徽省六安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并与三明市共同研究草拟《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建议稿)》。

“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在沪明对口合作关系确立后,两地间的互访交流往来更加频繁,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3个层面的工作组织架构。按照“上海所能、三明所需”原则,秉承“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理念,双方正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合作项目,探索一批示范性经验做法,推动沪明两地再续前缘、对口合作再谱新篇。

从沪明对口合作到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从推进山海协作到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在全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征程上,三明发挥比较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正全力把握这些难得的机遇,奋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努力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多做贡献。

人民至上

共享美好新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545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47个村财“空壳村”全部摘帽,红土地上奏响脱贫攻坚的凯歌。

一串串数字,既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写照,更是党委政府发展为民的注解: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375元增加到2021年的21617元,年均增长9.7%;全市民生支出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全市学前教育公办率62.09%、普惠率94.64%;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5张,人均期望寿命80.02岁,均居全省前列……

改革,是三明的“基因”。十年间,我市全面深化医改、林改、教改等特色改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三明医改成为全国样板,“三医联动”、“两票制”、组建医保局等做法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被列为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患者由46.25%提高到67.56%,患者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二。

教育持续创新优化,探索形成“总校制”以及“1+4”正向激励、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协同培养“三大机制”,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由7580人增加到15921人。民办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等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林改惠民富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73.74%上升到78.88%,跻身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创新推出“福林贷”、林票制度、林业金融风险综合防控机制等做法,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成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并在全国首发林业碳票。全市累计发放林业信贷174.33亿元,约占全省的1/2。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发源地之一,三明始终突出创城为民惠民导向,在文明创建中提升城乡建设品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品牌。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我市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继落成,老旧小区“逆生长”改造比例提升至64.8%。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28.62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185.38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88平方米扩大到15.61平方米。

从昔日的“路隘林深苔滑”,到如今已是“路宽林茂粮丰”。老区儿女的血脉中,涌动着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根植着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在嘹亮的号角指引下,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正不断汇聚起磅礴动能。

三明日报记者 曾凤清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