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行迹|闽赣孔道

2022-12-20 09:12:44  泰宁县委宣传部 泰宁县社科联 来源:东南网、三明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练为泉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大源村,位于泰宁县新桥乡北部,距县城32公里,为泰宁境内海拔最高建制村,乃交通四达之地。始建于宋初,时属绥城乡清泰里安仁保,清雍正二年,街口建新泰桥,改称新桥,是明清时出闽入赣中转站和中央红军往来闽赣必经地、泰宁县最早建立红色政权乡村之一。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保护村落、国家森林村庄。现有大源革命旧址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含戴氏官厅、戴氏宗祠、严氏宗祠、镇安桥,重要历史建筑文昌阁、南溪圣殿、州司马第、古民居、茶花隘等;大源傩舞、大源赤膊龙灯、大源唱曲省市级非遗项目。

大源因处北溪最大支流杉溪源头而得名,《泰宁县志•舆地志》载:“杉溪者,源自茶花隘,西南行十七里,至县北朝京桥,绕城而东,而合于大溪。”茶花隘,位于大源村北约4公里峰顶处,旧名茶花岭,或称巫寮,为《八闽通志》所记泰宁唯一关隘。上下岭古道宽约1米至1.5米,以麻石铺砌,阶坎高低不等,依山势蜿蜒,至今犹存,为出赣入闽唯一孔道。村人聚族而居,有严、戴、林三大姓,居严氏上大源(福塘坊)、戴氏下大源(鹿林坊)、林氏椒窠,人口约700余人。

大源村全景图。新桥乡供图

戴氏官厅

戴氏官厅位于大源村下大源村尾,始建于明末,总宽约74.9米,进深约63.6米,是大源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民居建筑群,为组群式高墙围合大宅院。清乾隆年间重修主座前堂、正堂局部,后堂仍完整保留明代原貌。

戴氏官厅(红十三师指挥部旧址)。新桥乡供图

主座建筑由左中右并列三条轴线,每条轴线分布前后三堂、两进合院式建筑;前部门坪、半圆形水池,后部半圆形花胎,左右各一列横屋,附建有绣花楼、经堂等。最为鼎盛时期,建筑群共有房屋99间。泰黎古道从门前经过,来往闽赣官员在此歇息,故有民居兼官厅之称。1934年3月22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重要战役新桥反击战打响,大源村为前沿阵地,红5军团第13师在戴氏官厅设立师部,师长陈伯钧,先头部队38团驻扎大源村。“万岁师”——红13师纪念馆,由苏区时期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戴氏官厅偏厅改建而成。以陈伯钧日记、相关泰宁红色文献资料为依据,以“万岁师在新桥”为中心和红13师在闽赣省边界,尤其是泰宁新桥的革命峥嵘岁月为故事主线,分水火、烈火、烽火、焰火四个板块,分别介绍红13师入闽作战背景、队伍组建、战斗历程和毛泽东等老一辈对红13师和陈伯钧的评价。

南溪圣殿

南溪圣殿曾是书院,传为宋神宗敕建,敬奉严氏恩人赵元德(民间尊称赵大将军),由古驿道、文亭、南溪圣殿、启贤砂组成。文亭内供奉孔子和魁星,四门三层,驿道从中穿过,四个门楣分别有“文亭、章阁、仁门、义路”字样。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宰相严续、驻闽大将军邓植和狱卒赵元德三人之间恩德相报的真实故事流传至今。

北宋初年,严姓人家已定居上大源。《福建邵泰二县严氏宗谱》记载:入闽始祖严续为东汉名士严光四十代孙,其父严可求,浙江扬州江都人,唐朝末年知遇于徐温,同为吴王杨行密重臣。徐温养子徐知诰(李昇)废吴立唐,史称南唐,其子李璟为南唐中主,拜严可求儿子严续(912-1006年)为左丞,直至同平章事。保大二年(944年),南唐攻破闽国,闽赣边界杉关守将邓植(905-984年)随闽主王延政投降。11年后,年届半百邓植因小过获死罪,为严续诤言所救,乃至密释回闽,定居杉关西南安仁保,即今泰宁县新桥乡。

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后,冤狱繁兴,严续家人尽诛,自身成囚,幸得狱官赵元德拼死义释。严续脱险后,扮作僧人游历至邵武飞猿岭,隐于某寺。邓植获悉,感恩寻访,说服严续还俗,并恳劝年近花甲恩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娶女儿为妻,以大源作为嫁妆。

大源傩舞

大源傩舞源于北宋初,据传由严氏入闽始祖严续带入,原是宫廷舞蹈,叫“和藩舞”,至今已传承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月十五都隆重举行祭祀赵元德将军活动,并抬迎其夫妇二人金身,环村游行六天五夜。分舞台表演和游行两部分,整套面具15幅。舞台表演一般由16人组成,游行时有12面彩旗、2人抬鼓,以及唢呐、静吹等,队伍达四、五十人。舞者为男丁,戴面具,光膀,着裙,穿草鞋,以基本武术招式为主,古朴悍猛,舞队由弥勒佛引导,各类神祗边舞边走,武乐(锣鼓)、文乐(丝竹)随行,庄重活泼。木鱼为鼓队总指挥,在锣鼓和木鱼敲击节奏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队列变化。围绕迎献如意、金元宝、寿桃等主题,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大源赤膊龙灯

赤膊灯。新桥乡供图

大源赤膊龙灯原称“火龙”,始于宋熙宁年间,传为见多识广严铁脚所创,已被列入省级“非遗”目录。正月十五为正灯日,大源唱曲等辅助活动持续五天。大源赤膊灯特色有:龙头、龙尾用硬质木材精细雕刻,代代相传,年年祭奉,迄今已几百年;全身没有灯罩,龙身用特制赤裸蜡烛装点,风雨不灭;活动高潮为摆字布阵,如福字、寿字、八卦等。上大源、下大源各有一条“火龙”,鸣炮起灯出行时,爆竹连响,武乐文乐随行,一派喜庆,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也凝聚了乡邻亲情和友情。

(作者:泰宁县委宣传部 泰宁县社科联)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