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海丝”卫星成长记

2023-10-17 11:35:19  陈艳艳 刘惠萍 练为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本网记者 陈艳艳 刘惠萍 练为泉)夜幕降临,万千星辰点缀夜空。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星辰中加入了新的成员——人造卫星。虽然它们不常被我们看见,但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10月12日,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同期活动——首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开幕,星、空、地、海全覆盖的“超硬核”海洋装备在福州同台亮相。其中,“海丝一号”SAR卫星、“海丝二号”多光谱水色小卫星和“海丝三号01星”卫星模型在博览会展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海丝卫星模型。练为泉 摄

据悉,“海丝一号”是我省首颗卫星,于2020年12月22日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21年6月、2023年1月,我省又相继成功发射“海丝二号”“海丝三号01星”。这些“海丝”卫星是三明市投资集团与其他单位联合参与研发投资的。值得一提的是,“海丝”系列卫星已为印尼苏拉维西岛马穆朱6.2级地震、苏伊士运河“世纪大堵船”、汤加火山爆发、泰国曼谷化工厂爆炸、河南特大洪水等国内外突发事件提供了应急观测服务,极大地提高了三明市与相关单位联合探索卫星应用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度。

初尝试:“海丝”卫星已运用于国际应急领域

SAR全称叫合成孔径雷达,能在太空中不断地向地球发射信号,并从接收到的信号中获取信息。“类似蝙蝠在黑夜飞行,SAR依靠自身发射信号、碰到物体后接收反射信号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形状和距离,最后成像。”福建省海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耀辉举例说明SAR工作原理。

“海丝一号”就是SAR卫星(雷达遥感卫星),能穿透云雾、不惧黑夜及恶劣条件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可用于洪涝监测、地表形变等分析。因其观测地球本领强,“海丝一号”始终走在应急救灾第一线。

海丝一号卫星在“海葵”台风期间,利用海洋遥感运用技术为福州市淹水进行检测。资料图

2021年1月17日,“海丝一号”还未“满月”,就开展应急成像任务,为印度尼西亚苏拉维西岛马穆朱6.2级地震进行成像,以供印度尼西亚震后救灾使用。

2021年3月23日起,苏伊士运河“世纪大堵船”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当时现场是怎样一番情景?“海丝一号”提供了“上帝视角”,从太空中发回全景照片。其间,还捕捉到卡在苏伊士运河的“长赐”号,该集装箱船是船头东岸搁浅,堵塞了整条运河。

……

至目前,“海丝一号”已获多项国家及世界级荣誉:入选2020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上榜2021年度世界十大明星雷达装备、斩获第九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创新产品挑战赛金奖。

2021年6月11日,“海丝”星座再添一员——“海丝二号”,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与“海丝一号”关注形变、物理变化不同,“海丝二号”侧重于水体、水质变化监测。“海丝二号”是多光谱水色卫星(微纳光学遥感卫星),呈现彩色照片,主要应用于生态环境观测,着重水环境水质透明度、流域监管、有害藻华高时空分辨率定量分析等。

“海丝二号”的加入,进一步提升“海丝”卫星的遥感观测能力。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汤加海域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剧烈火山喷发并引发海啸,“海丝一号”“海丝二号”联合出手,拍摄火山喷发灾后的影像,为汤加救灾提供了准确信息。其后,“海丝二号”还提供了火山喷发后的藻华(浮游植物“爆发”)区域假彩图影像。

据悉,“海丝二号”发射以来,已为厦门湾、福建近海以及境内外多个热点区域拍摄了数万多张图片,图片中,水环境里浮游植物、赤潮等清晰地“尽收眼底”,为评估水域的生态环境状态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2023年1月15日,“海丝”星座第3颗卫星——“海丝三号01星”发射升空,它是一颗集遥感与通信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测绘遥感卫星,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第四颗立体测绘卫星,即可通过卫星配置的前视、正视、后视三台视轴,获取地面同一地物的3个不同角度的重叠影像。据透露,今年年底,“海丝三号02星”也计划发射升空,将进一步提高几何定位精度。

慢成长:“海丝”卫星事业道艰且长

“‘海丝’卫星谐音英文‘HI,SEA’,有‘你好,海洋’之意,也因其是福建卫星,而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三明市投资集团副总邱辉忠向东南网记者介绍“海丝”卫星名字的由来。

福建岸线资源全国第二,海域面积超过陆域面积。作为海洋大省,福建与卫星的缘分从何而起?

谈起与“海丝”卫星的缘分,邱辉忠介绍说,源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提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

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2020年,三明市投资集团联合省招标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了福建省海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卫星遥感优势科研力量的助力下,推动“海丝”卫星研制、发射、应用。

“一颗卫星绕轨大概90分钟,但地球会自转,重返拍摄同一个地方则需要3-4天,也因此单颗卫星难以发挥作用,需要组成一个星座(星链、组网),在突发临时需要时,可由另一颗不同轨道的卫星来补充拍摄。”邱辉忠说,40颗卫星组成海丝星座,预计总投资约20亿元。

海丝星座规划图。练为泉 摄

“希望能多一些政策支持,3颗卫星已经花了一亿多元,未来的卫星研制与发射,光靠企业投资压力很大。”谈及困难,邱辉忠坦言,卫星事业投资大、风险高,存在卫星发射成功率以及数据精准度等问题,且卫星寿命有限,一般设计为3-5年(最长为8-10年)。目前卫星数据应用面不够广,技术开发力量不足,因此下一步将更多地在卫星数据推广应用上下功夫。

据介绍,下阶段,三明市投资集团依托福建省海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三明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及卫星数据中心”,部署“通导遥数据一体化开发服务平台”。“目前,卫星地面接收站已获国家审批认可,福建省海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已和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合作推进海丝卫星站网建设,共建福建省通导遥数据一体化开发服务平台,推动国家民航遥感卫星资源创新应用,加快空间信息技术在服务数字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邱辉忠补充道。

被认可:“海丝”卫星监测应用得到拓展

日前,东南网记者来到位于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的“海丝卫星”展厅,这里主要展示“海丝卫星”星座发展规划、卫星数据服务能力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目的在于集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卫星应用产业落地三明,为三明数字化强市、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强有力支撑。

cdf37cf742d2e1533619f36ea07b068.jpg

位于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的海丝卫星展厅。刘惠萍 摄

“嘟嘟嘟……”在现场参观时,展厅内,“海上漳州”智慧管理平台突然响起警报。原来,是“海上漳州”系统监测到渔船出现异常情况,系统通过“海丝”卫星将异常情况传回,提醒工作人员处理。

“‘海上漳州’智慧管理平台于2022年上线,是漳州发展海洋经济,统筹海上安全管理、海上应急救援、海洋经济产业等领域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对渔船的出海管理更加规范了。”福建省海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耀辉说。

除了“海上漳州”,“海丝”卫星还在海洋监测运用上有着独特优势。邱辉忠举例说,在海上牧场的运用上,卫星可以监测养殖网箱的分布信息,测算养殖密度,监督水下网箱,协调生态环境及养殖空间规划间的关系。

不仅海域,陆域和流域的监测应用也将得到拓展。2023年,三明市将利用“海丝”卫星技术开展耕地保护行动,监测非粮化、非农化的土地使用。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方面,卫星数据还有更多的应用空间。例如,地质灾害、城市高层建筑、电力设施、应急响应等方面都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尤其对于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应急遥感监测应用方面更显优势。目前,三明市已成功将“海丝”卫星相关数据,有效应用服务于三明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三明时空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智慧化工园区监管平台等项目。

“今年防御‘杜苏芮’台风过程中,三明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运用于防汛防灾的尝试,获得省领导的批示肯定。”三明市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三明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陈辉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启动三明市防汛应急综合指挥平台二期建设工作,将引入上海“一网统管”建设经验,着重对应急救援、转移安置、防洪排涝、灾后评估等功能模块进行开发建设,并注入更多海丝卫星的力量,搭建更科学系统化的平台,力争在2024年4月底前完成全市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