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建宁:伉俪携手 用生命谱写红色恋曲

2024-10-25 16:58:38  宁柳云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记革命烈士余泽鸿、吴静焘的峥嵘岁月

东南网10月25日讯(宁柳云 文/图“奶奶,我们来看您了……”10月10日,位于建宁县城北部青云岭的革命烈士陵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祭扫者,他们是烈士余泽鸿、吴静焘的后代,这次他们从上海市出发,跨越近千公里,来到建宁县,祭扫吴静焘烈士墓。

吴静焘烈士之墓 陈震 摄.jpg

吴静焘烈士之墓 陈震 摄

在烈士吴静焘墓前,虞晓东、虞晓莺一行四人难抑激动的心情,他们拂去墓顶的尘土,抚摸碑上的名字,面对墓碑三鞠躬,并深深默哀,然后缓缓上前敬献鲜花,悼念亲人。

“得知奶奶的安葬地之后,我们一直想要来看看您,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都未能到您坟前祭扫,现在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为吴静焘摆放好鲜花后,烈士吴静焘的孙子虞晓东哽咽地说。

志同道合 结为革命伉俪

在墓碑前徘徊良久,烈士吴静焘孙女虞晓莺眼里热泪盈眶,谈起奶奶吴静焘,一下子打开了她的话匣子,记忆如潮水般涌出。

“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多年,对他们的记忆大多来自父亲的口述。”虞晓莺说,打从记事起,父亲时不时就喜欢和她讲起爷爷余泽鸿和奶奶吴静焘的革命故事。

余泽鸿是四川省长宁县梅硐乡人,1903年出生。少年时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6岁入私塾,13岁进长宁县高等小学,写得一手好文章。青年时代受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1921年考入泸州川南师范学校,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妻子吴静焘是江苏省武进县嘉泽镇人,1904年出生。初中毕业后考入南京汇文女中读高中。当时父亲要吴静焘和一位钱庄老板结婚,她强烈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在已经是共产党员的二哥吴维忠帮助下,毅然脱离家庭,出走上海。

“1924年、1925年,爷爷和奶奶先后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为同学。他们都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当时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虞晓莺回忆道。

在上海学习期间,余泽鸿参与组织训练上海各大学、中学学生军,协助周恩来等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曾任上海学生联合会党团书记、学生主席团执委、工商学联合委员会委员,被陈云称为“上海群众运动中有名的领导人”。

吴静焘受到在上海大学任教的瞿秋白、恽代英等人影响,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书籍和《向导》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五卅”惨案后,她积极参加余泽鸿等组织的上海学生运动,当选上海区劳动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负责杨树浦、小沙渡工人区的妇运工作,成为上海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发生后,上海大学被查封,余泽鸿与吴静焘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春,经组织批准,二人结为伉俪。吴静焘以家庭主妇的身份作掩护,随余泽鸿先后在武汉、上海、天津等地从事革命工作,负责内部秘密工作,接待联系,传递党内文件,成为余泽鸿的得力助手。

1931年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余泽鸿仍留上海,负责党的干部向苏区转移工作。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当时在上海的主要领导人及要害部门都面临极大危险,余泽鸿冒着危险及时通知周恩来等人转移,避免了更大的牺牲和损失。8月,余泽鸿同爱人吴静焘也随一批干部转移到苏区。此前,1930年夏,夫妻俩就将未满周岁的儿子虞蜀江,送到常州托付给岳父母。初到苏区时,余泽鸿在瑞金协助邓小平工作,后调任中共宁都中心县委书记、南 (丰) 广(昌)中心县委书记。

“听父亲说,爷爷给他取名虞蜀江,‘虞’与‘余’同音,‘虞’字内有奶奶吴静焘的姓——‘吴’,这是父母双姓的结合;‘蜀’是四川的代称,代表爷爷余泽鸿故乡;‘江’是江苏的简称,代表奶奶吴静焘的故乡。”虞晓莺说。

英勇作战 献身革命事业

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建黎泰战役恢复建宁、黎川、泰宁苏区。1933年1月,建(宁)黎(川)泰(宁)苏区成立了中共建宁中心县委,余泽鸿任中共建宁县委书记兼建黎泰军分区政委和工农红军建黎泰独立师政委,吴静焘任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妇委书记。

建宁中心县委成立后,一直处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余泽鸿等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率领地方武装,配合红军消灭来犯之敌。吴静焘也积极配合中心县委的工作,经常深入建(宁)、黎(川)、泰(宁)各地乡村,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扩红支前、拥军优属和妇女解放运动,动员了大批青年参加红军。

1933年4月,吴静焘同建宁中心县委妇女部长刘志敏前往江西宁都参加中共江西省委扩大会议。返回建宁途中,与进城赶集的群众在距建宁县城20公里的双溪口黄泥潭,不幸遭遇地方保卫团残匪的伏击。为掩护同伴和群众撤退,吴静焘英勇还击,不幸中弹落马,被匪徒用长矛刺胸数刀,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当时,余泽鸿正在建宁召开的军地干部会议上传达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决议和中央关于建立闽赣省等决议,一名战士将吴静焘牺牲的消息用纸条递给台上的余泽鸿,他看后将纸条放在衣服口袋里,强忍着悲痛将会议开完。会后,他眼含泪水,亲自为妻子擦洗伤口,为她穿上军装,题写墓碑碑文“吴静焘烈士之墓 余泽鸿立 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被保存于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中的墓碑,仿佛看到了当时那硝烟弥漫、战斗激烈的场面,感受到奶奶和其他革命先辈们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虞晓莺说。

1933年5月上旬,闽赣省成立,余泽鸿任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同月中旬,闽赣省委在建黎泰苏区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撤销建宁中心县委,调余泽鸿到黎川县的闽赣省军区工作。11月随闽赣省机关迁建宁工作,12月,余泽鸿又当选建宁县出席闽赣省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苏大会代表。1934年1月,参加全国“二苏”大会后又回建宁工作。5月建宁县城失守后,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5县由福建省划归闽赣省管辖,成立彭湃城防司令部,余泽鸿任彭湃城防司令部司令员。不久,调中央苏区工农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当教员。

1934年10月,余泽鸿编入中央红军第一野战纵队第四梯队干部团,任干部团政治科长兼上级干部队政委,参加长征。1935年2月,长征到达云南扎西后,余泽鸿留在川南创建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川南特委宣传部部长兼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政治部主任、中共川南特委书记兼红军川、滇、黔游击队政委。1935年12月15日,川、滇、黔游击队在四川江安的碗厂坡,遭国民党军的三省“会剿”包围,余泽鸿在突围中牺牲,时年32岁。

“我们今天这美好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作为后人,继承先烈的遗志是责无旁贷的,我们一定会把这项工作继续做好。”虞晓莺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