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退役军人 > 正文

三明建宁:退役军人变身新农人 奋战乡村振兴新阵地

2024-12-18 15:45:13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 曾程 文/图

12月5日,在建宁县里心镇里心村启程农业合作社门口,来了许多外地的生姜收购商,合作社负责人李宏斌一边展示今年收获的生姜,一边与收购商攀谈着价格。

“这家合作社是3个退伍兵经营的,种出来的生姜品质很好,价格实惠,老板们也诚信。”一位来自云南的收购商陈先生说。

收购商口中的退役老兵分别是李宏斌、曾启龙和江小青。

从左到右依次为江小青、曾启龙、李宏斌

说起3人的故事,其实非常有缘,他们不仅都是1987年出生,还是同在一个炮兵连队服役。

退役15年间,3人虽然各奔东西,但在曾启龙的号召下,2023年大家又一起回到故乡建宁,成立了启程农业合作社,开始了退伍老兵们助推乡村振兴的种田新征程。

抓住时机把家还 砥砺前行破万难

“退役15年间,我在家务农,见证了家乡发展,发现家乡农业发展需要有我们这样的人带动,于是我立马联系了李宏斌和江小青。”曾启龙对记者说,再加上建宁气候适宜种植农作物,政府也支持大家返乡务农。

于是在此背景下,3人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农业的热爱,在2023年5月开始烟后杂交水稻制种和生姜种植。并且他们的想法很快就被建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知道。

“我们了解到有3位退伍兵返乡种田后,第一时间就向他们了解情况,并在村里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帮助他们从本地村民小组手中流转了252亩高标准农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林明春说。

然而,从退役军人到农民的转变并非易事。地有了,种植技术从哪来还是一个问题。

“当时就启龙有种植经验,我们两个都一窍不通。”江小青感慨道。

听闻云南那边生姜种植亩产可以达到好几吨,于是他们便经常抽空往返两地学习种姜技术。

“当时往返云南的车票,每个月都有好几千。”李宏斌说。

三人还会在农闲之余在互联网上学习,参加各类农技培训班,慢慢地实现了从一名退役军人向新农人的转变。

“现在好了,经过学习,我们现在个个都是合格的‘种田人’。”李宏斌说着,熟练地和两位战友在田中操作着农用机械,三人配合默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部队的日子。

然而,种田之路从不缺少挑战,就在今年4月合作社成立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冰雹和暴雨,给合作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40多亩种植物受损、被淹。

“当时心里凉了一半,合作社才刚刚成立,就遇到天灾,但是还得坚持!”江小青说。

面对自然灾害,虽然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但他们没有放弃,灾后第二天就立马开始投入到田间清理和修复,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逐渐恢复了元气。

各施所长铸成功 抱团合作共富裕

“部队让我们学会了相互合作,齐心协力。”说起三人如何一步步成功走到今天,江小青笑着打趣道,“我们应该算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李宏斌擅长交际,经常外出“跑业务”,在省内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和连锁超市合作,建立供货网,帮助本地农产品走出了县,走出了市,走出了省。

江小青在部队精通管理,负责合作社的开销、物资调度和工资发放等后勤工作,合作社在他的维护下井井有条。

曾启龙则是运用自己的务农经验,带动大伙学习种植技术和农田种植管理,在他地呵护下,农作物茁壮成长。

在三人的齐心协力下,返乡第一年就实现了300万的产收,种植的生姜和制出的种子也是个个品质绝佳,吸引了许多收购商。

三人种植的二黄姜喜获丰收

取得成功后,三人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在今年3月份他们成立了启程农业合作社,希望以合作社的形式,帮助和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让更多的人加入乡村振兴的征程中。

退役军人的优秀品质立马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甚至有外地人都慕名前来。

“不少人问起加入我们的事情,接下来几个月也还会有新成员加入,我们相信只要坚定初心,就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李宏斌坚定地说。

自启程农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已有8名正式成员,拥有基地农田1000多亩,配备有大型施耕机2台、无人机植保2架和种子烘干设备15台等各种农机设备,内部则设立有财政部、销售部等多个部门。

心系家乡助增收 共绘乡村振兴图

“农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只有大家共同富裕,我们的合作社才算真正成功。”江小青坚定地说。

合作社成立后,三人便立马投入到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为了更好地实现增收,合作社建设姜窑,供周边农户放置生姜,将社里的种子烘烤设备向农户提供。

“原来,我们烘烤种子都要去离家好几里地的烘烤站,现在好了,有了咱们的退伍人民子弟兵的烘烤设备,大家都节省了好多时间和成本。”当地农户罗来秀说。

在参与烘烤种子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启龙发现永安生物科技燃料效能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生物燃料,于是便立马前往永安考察,成功以低于本地燃料的价格,引进了永安生物科技燃料,大大降低了农户制种的成本。

“当时也没有想很多,发现了‘好东西’,就立马想着要拿回来给乡亲们用。”曾启龙说。

合作社有姜田、稻田和制种田约1000亩,还给周边村民带来了众多就业机会,合作社的田野间,育苗、采收、播种及搬运的工人们都来自当地村子,在农忙时期,单次聘用的散工甚至能达到60多人。

“今年光工资我们就发了70多万元。”江小青笑着表示,“虽然工资发了很多,但是看见赚到的钱进到父老乡亲口袋,让大家和我们一起富,我们就很开心。”

不仅如此,三人退役后,还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积极参加公益救援事业,主动提交申请,加入了建宁县火箭救援队,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

谈起未来,三人表示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规范化合作社制度管理,吸纳更多周边的农户加入。

同时,优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为农户的农产品找出更多优质销售渠道,同时建设生姜加工基地,继续推动生姜产业链深加工发展。合作社也将继续为村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设备使用,带领乡亲们一起富起来,共绘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李宏斌、曾启龙和江小青,他们的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的担当和勇气,他们的合作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更是希望之光,他们种下的不仅是庄稼,更是对家乡未来发展的憧憬和梦想。

结束一天的农忙,三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说有笑地聊着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路过的农户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里心“种田班”。

夕阳西下,江小青、李宏斌和曾启龙,三个退役军人的身影,在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上显得愈发高大。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