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尤溪:饮食界的“模”法师

2025-02-05 17:31: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2月5日讯(通讯员 肖丹 陈道波 文/图)在三明尤溪县台溪乡莒洋村的一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尤溪沈城切面文化交流中心,楼栋高3层,内设美食交流体验馆、尤溪切面展示馆以及各地仿真食品模型馆。其中,矗立在楼栋正中央的一碗巨型尤溪切面模型最为醒目,这正是傅树华的得意之作。

傅树华(右)向游客介绍菜模。

“60后”傅树华来自台溪乡台溪村。靠着对尤溪切面的一往情深,他成为了饮食界的“模”法师,在“食品模型王国”闯出了自己的天地。“服装有模特,汽车有车模,因此,我喜欢把仿真食品模型称为菜模。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菜模制作者的福音……”位于3楼的茶室因冬日暖阳而满室生辉,在氤氲着阵阵茶香中,傅树华聊起了自己的菜模事业与尤溪切面的渊源。

探寻乌冬面的中国之源

20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潮涌动,傅树华作为第一批自费留学生,怀揣着东拼西凑的1万元前往日本,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日本新宿日语学校开始了留学生涯。

“在一次课堂上,我觉得老师介绍的日本乌冬面与尤溪切面很相似,就说切面是尤溪人日常食用的面食,没曾想竟引得其他留学生哄堂大笑。”傅树华说,自己的父亲也曾靠制作切面谋生,“记忆中,父亲利用竹竿反复按压案板上的面团,再用切刀把面饼切成宽条状,因制作出的面条形状粗大,因此,尤溪人也习惯把切面叫作大条面。”

傅树华制作的介绍尤溪切面与日本乌冬面渊源的墙报

傅树华认为,尤溪切面粗如筷子,福州线面细若发丝,“一粗一线”的面条都在福建,而日本乌冬面又与尤溪切面如此相像,那乌冬面就有可能源自福建。因此,自那次课堂后,他便决定探寻乌冬面的中国之源。

到乌冬面之乡香川县研究日本面食文化,发现尤溪切面与乌冬面做法如出一辙;在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找到《尤溪县志》明代版藏书,里头记载了尤溪切面相关内容;了解放排的尤溪人将吃切面的习惯顺着闽江带到了福州,而同时期,日本高僧空海就曾在福州开元寺居住过……在孜孜不倦地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每一次新发现都让傅树华激动不已,他更是大胆推论“乌冬面的鼻祖就是尤溪切面”。

为此,傅树华曾多次站在日本街头举起了介绍“日本乌冬面的中国之源”的牌子;把家乡的老屋打造成“尤溪沈城切面文化研究所”,放置着辈祖传下的切面刀,以及从民间搜集来的案板、擀面杖等传统制面工具;2021年打造“尤溪沈城切面文化交流中心”……

其间,为了证明切面遍布尤溪各地,傅树华还曾邀请日本食品模型专家、媒体记者等一行人来到尤溪,以抓阄的方式随机抽取县内任一乡镇,再立马驱车赶到当地品尝尤溪切面。“当天,我们在抽到的联合、八字桥和汤川的街道小吃店里都吃到了或拌或煮的切面。客人们都信服了!”忆及往事,傅树华高兴道,自己就是想挖掘和推广尤溪切面的内涵和价值,助推尤溪切面文化走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打造美食“造假”基地

在日本生活的8年间,傅树华因探寻“乌冬面的鼻祖”而关注了日本餐饮业,随之接触到了被称为“立体菜单”的仿真食品模型。

“仿真食品模型具有造型逼真、色泽诱人和不易变形变质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日本餐厅。那时,我就想着得把这门技术带回国。”傅树华说,为此,他到当地的仿真食品模型制作厂工作,为了多学技术,别人不愿干的累活,他都抢着干。

1995年,傅树华回国开始谋划发展仿真食品模型产业。“考虑到市场环境,我一直等到2006年福州餐饮业纷纷扩军,食品模型逐渐被众多餐厅认可后,才与人合股在福州创立了仿真菜模型工艺公司,并聘请2名日本仿真食品模型专家当顾问。”傅树华说,自此,他开始了中国仿真食品模型行业的拓荒之路。

傅树华制作的“宋元海丝宴”模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创业之路充满荆棘。在当时的国内市场,仿真食品模型仍是一个新奇事物,傅树华却卖掉房子投资该行业,这引发了家人和朋友们的质疑。但他不曾动摇,一心带领专业制模人才潜心钻研技术问题,结合实际调整制作工艺流程,深入市场调研,成功制作出各色中西餐、糕点和饮料等系列仿真食品模型。

取样拍照、模型制作、上色、拼制以及后期确认……制作一道惟妙惟肖的仿真食品模型要经过十几道制作工序。“为了实现每一道仿真食品模型从以假乱真到栩栩如生的转化,除了精益求精钻研技术,还得建立美食数据库,研究每一道菜的配料、色泽等数据,力争让仿真食品模型不仅仅只是一个菜肴模型,更是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艺术品。”傅树华说。

傅树华介绍沙县小吃菜模。

酒香也怕巷子深。每次到各大餐饮酒店推销仿真食品模型时,傅树华都会带上一个自己精心制作的仿真白菜模型,以让对方信服仿真食品模型的效果。“有一次拜访客户时,对方看我带了一棵‘白菜’,以为我是来推销蔬菜的,二话不说就赶我走。虽然生意没谈成,但我非常高兴自己的‘白菜’制作技术过关了!”忆及往事,傅树华忍不住笑了。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傅树华团队已制作出菜品模型8000多种,库存将近2万盘,合作客户包括餐饮酒店、博物馆、民俗馆、农科院、电器企业和烹饪学校等上千家,产品远销英国、香港等地,成为福建省仿真食品模型行业标杆。不少福州本土的餐饮企业大厨们还带着学徒到他的食品模型展示区参观,汲取做菜灵感。

尤溪切面肯定会火

“我小时候吃的切面就长这样!又宽又长,吃起来很劲道。”“这竟然是假的!跟真的一样,看得我都流口水了!”在尤溪沈城切面文化交流中心,傅少峰时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热情介绍,逼真的食品模型更是引起参观者连声赞叹。

傅少峰是傅树华的妹妹,也是尤溪沈城切面文化交流中心管理人员,负责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

傅少峰(左一)给游客介绍尤溪沈城切面文化交流中心展陈。

“打造这个交流中心花了2年多时间,设计、装修和布景等工作都是我哥亲手抓。由于他的公司又在福州,时常两地跑,特别辛苦。但他总说自己是吃着这碗切面长大的,又靠着切面成就了事业,因此,他特别感恩尤溪切面,一心想把家乡的切面文化传播出去。”傅少峰说。

为了更好地推广尤溪切面,傅树华还制作了一碗体积庞大的尤溪切面仿真模型。每次参加各种展会活动时,他都将这碗切面模型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然后乐此不疲地给参观者介绍尤溪切面与日本乌冬面之间的故事。

“因为这碗切面,我有幸结识县里的民俗专家等,得以进一步探寻尤溪切面文化,县电视台邀请我上《乡村大舞台》节目给乡亲们介绍切面,还参与录制《天南地北尤溪人》《守摊人》等节目进一步讲述我与切面的故事……”傅树华动容道,因尤溪切面而牵扯出的千丝万缕的关联,他成就了仿真食品模型事业,制作的尤溪朱子家宴模型被送到北京参展;打造的“宋元海丝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被国家文物局记载;还参与了影视剧《那山那海》的宴席制作等。

“每次回到村里,我都感到特别踏实。如今的乡村又建设得那么好,因此,我坚信乡村广阔天地,创业大有可为,就回到村里打造沈城切面文化交流中心。今后,我计划不定期邀请民俗专家等开展沙龙活动,一起畅聊尤溪切面等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同时,也欢迎有意愿学习仿真食品模型技术的年轻人来交流。”傅树华说,他坚信将来这碗尤溪切面肯定会火。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