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清流:半个世纪的接力 一家三代热血从军

2025-03-26 12:01: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家三代人合影

东南网3月26日讯(通讯员 吴火招 邱东莲 文/图)近日,三明市清流县上半年新兵欢送仪式上,廖志成站姿挺拔,穿着迷彩训练服已颇有几分军人的样子。

来自清流县田源乡廖武村的廖志成,与父亲廖爱民、爷爷廖道财,一家三代热血从军,演绎了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军接力。

廖道财在家院子里修剪罗汉松。

“党和军队是我的再生父母”

今年79岁的廖道财,身体硬朗,家中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整齐,院子里的盆景罗汉松被修剪得遒劲有力,展现着坚韧与不屈的美感。

“父亲虽然年岁大了,但是闲不住,山上的油茶树、罗汉松苗木都是他帮忙打理。”廖爱民说。

1947年出生的廖道财,13岁那年,父母相继离世,成为一名孤儿。

“每天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饿得两眼发昏的时候,什么都捡来吃,家里没钱,后来就退学了。”廖道财说,那是最艰苦的日子,之后,一个远房的伯母收留了他。

“每天跟着大人去山上割松油,苦是苦,但是每天能有口饭吃,有一个像样的家。”廖道财回忆道。

然而,3年后,伯母迫于村里人的非议,说她把廖道财捡来当儿子当苦力用,伯母不得不让他又回去一个人住。

“离开伯母家,我还是跟着他们一起割松油,为了方便干活,我住到了山上,用树枝和茅草简单盖了一间住的,这一住就住了一年。”廖道财说,后来收到一封来自部队的信,那是同村的堂哥写来的,鼓励自己也去参军。

1967年,同样的3月,廖道财顺利通过考核进入了部队。

“那时候支持国家铁路建设,搬沙子、挖山洞,哪里需要去哪里。”廖道财说,当兵能学到很多,有战友愿意教我认字读书,有组织安排我到机械连学习发电机修理,再苦再累,有战友,还有一个像大家庭一样的部队关心我,让我觉得自己不是无依无靠的。

由于廖道财吃苦耐劳,1970年被班长推荐入了党,之后还被评为“五好战士”。

1973年,廖道财退伍回到家乡,一边务农,一边兼任民兵营长,经常被请到县里和乡里带队训练。

廖爱民在拦水坝上清理垃圾。

“四年的军营历练让我更有自信”

“父亲从小一个人孤苦伶仃,从部队回来成家,非常珍爱自己的孩子,我作为长子出生后,就直接给我取名叫爱民。”廖爱民饶有兴致地说起了自己名字的由来。

廖爱民说,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初中毕业后,就经常跟着父亲去山上割松油补贴家用,也供弟弟读书。

之后,弟弟毕业了,父亲鼓励廖爱民去当兵,廖爱民想都没想,就第一个冲去应征。

廖爱民说,部队很锻炼人,锻炼吃苦的精神,也锻炼人成才,学到特别多。

廖爱民说,自己原来在家的时候,比较内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一和人说话就满脸通红,入伍后,廖爱民入了党、当班长、学开车,四年的历练,慢慢的越来越自信。

退伍后,廖爱民除了在村里种植绿化苗木外,还在县里做一些生意,朋友也越来越多。

“廖爱民比较热心,汶川地震的时候,全村第一个来捐款,当时捐了2000元。”廖武村党支部书记廖颖华说,去年底,村里筹资恢复建设猴王庙,也正好希望把旁边冲毁了几十年的拦水坝修建好,但是资金不足,还是廖爱民牵头出财出力,还邀了几个热心的村民,一同将拦水坝也修建恢复,预计花了十多万元。

沿河旁原本荒芜的耕地,由于水源充沛,如今,也种起了粮食。

“要给爷爷和爸爸争光”

廖志成是今年在校大学毕业班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接过爷爷和爸爸手中的钢枪。

“从小就非常向往,现在马上要进入军营了,有点紧张,怕自己会表现不够好,不能为爷爷和爸爸争光。”新兵欢送仪式上,廖志成说,自己从小受家人影响,一心向往当兵,终于如愿成为了我们家的第三代军人,能够接力爷爷和爸爸,心里特别高兴。

“儿子小时候就对部队生活充满向往,我的军装、帽子,他常常穿在身上,说以后也要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廖爱民说。

廖爱民回忆,为了这次能顺利入伍,孩子前期一直在坚持跑步,严格控制体重,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的时间,他说:”为了实现他的梦想,这些都值得。“

廖志成的弟弟,今年读初三,也特地请假来送哥哥,看到哥哥光荣地入伍仪式,弟弟也萌生了入伍的念头。

“只要孩子愿意,我都积极鼓励,报效祖国,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廖爱民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