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将乐:守护生命 “救”在身边

2025-05-12 10:26:00  陈雨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5月12日讯(通讯员 陈雨丽)自2022年起,三明市将“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乐县红十字会持续拓宽走进机关、企业、社区、校园、农村、军营的“六进”路径,不断完善长效化、常态化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努力打造“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

项目开展以来,为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普及急救知识,将乐县红十字会开展救护员证培训约50期,日常普及培训50多场,培训持证救护员1823人次、师资10人次,公益普及培训覆盖群众1万多人次,在学校、社区、白莲镇、常口村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配置13台AED。

资深讲师无私奉献

5月8日,第78个世界红十字日,在将乐县文博小镇的玉华洞游客中心(应急技能提升服务点),县红十字会为机关企事业单位40多名干部职工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应急救护是求生的一种技能,很多意外都属于急救的范畴”“时间就是生命,心肺复苏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AED是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设备,打开‘福建AED地图’微信小程序,看下最近的AED在哪里?”……

讲师庄维稼的讲解专业且通俗易懂,既有理论又注重实操,最大程度保证了授课质量和效果。在近一小时时间里,他为大家逐一介绍应急救护的原理、步骤、要领和AED使用方法,受到大家欢迎和好评。

庄维稼是将乐县金湖电力公司职工。多年以来,他志愿将有限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应急救护普及培训之中。凭着一腔热血长期坚守在这一岗位上,是全县资历最深、活跃度最高的师资力量。

依托金湖电力公司建设和管理的华电福建水电技能培训中心成立于2006年,应急救护是培训业务体系之一,这个团队对全县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09年开始,庄维稼就在全省系统内部普及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将乐县,像庄维稼一样无私奉献的讲师,以实际行动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还有医院医护、学校老师、专业救援队队员等人员。仅将乐县火箭救援队成立5年以来就开展宣导培训131场6500多人次。

“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众急救意识更强了,社会氛围更浓厚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影响力一定还会继续扩大。”谈及参与公益宣讲的初衷,庄维稼为作为其中一员深感荣幸。

“让急救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全民急救教育普及任重道远。”将乐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詹芮玲说,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将不定期开设急救课堂,以急救地摊等更灵活的方式深入社区、乡(镇)普及宣传应急救护知识。

在校园播撒“种子”

“教师群体影响力大,应急救护技能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从小树立急救理念。这就像在校园里播撒了一粒种子,慢慢地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詹芮玲说。

紧急救护普及培训开展伊始,将乐县红十字会优先保障各所学校教师培训,多次开设教师专场培训班,并在第一中学、职业中专学校等校园内开展专题授课。目前,将乐县共有持救护员证教师350名。

2023年6月13日,在将乐县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里,县红十字会总医院志愿服务队的急诊科医生为150多名师生开展以《公众心肺复苏术》为主题的医防融合健康科普教育讲座。“大家听得格外认真,积极参与演练,还踊跃提问。这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一堂课。”体育老师肖中浩回忆道。

之前肖中浩对运动损伤护理就有初步认识,2021年开始经过救护员和师资培训,对应急救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如今,实验小学已将紧急救护基础知识设为固定课程,他不仅为本校学生普及相关知识,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他学校宣讲活动。

此外,将乐县红十字会还结合军训国防教育、工会暑期托管班,对适合中小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进行讲解及示范操作,积极推动应急救护知识进校园,为构建平安祥和幸福的校园增添一道安全网。

6年前,一年级学生小蔡在将乐县总工会暑期托管班,第一次接触心肺复苏。去年暑假,他再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培训现场,“大致都还记得,这次是重新复习,动手操作了一下,老师说我做得挺规范的。”

5月6日至8日,在将乐县星安体育研学基地,尤溪县第五中学500多名学生,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踏上了一场生命守护之旅。自2022年开始,将乐县的龙栖山、天籁蛟湖等3大研学基地陆续将紧急救护列入课程,共培训中小学生约3.5万人次。

危急时刻学以致用

“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公众急救技能,让急救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而那些在危急时刻敢于学以致用的人,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力量。”詹芮玲说。

“小伙子,你真是大好人啊!谢谢你救了我!”1月26日,国网将乐县供电公司南口镇供电所发生了温馨感人的一幕,白莲镇居民高大妈在家人的陪同下,送来了一面写有“鼎力相助暖人心品德高尚扬正气”的锦旗。

原来,去年11月25日13时,供电所职工张毅走在白莲镇马路上,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动。他闻声走上前去查看,发现一名老人倒在一条偏僻小道上昏迷不醒,面色煞白,呼吸、脉搏微弱,额头还肿起了一个大包。

当时正下着细雨,张毅赶忙把老人移到平地处,立马为她做心肺复苏。跪在粗糙、凹凸不平的湿滑地面上,经过“漫长”的3分多钟之后,他已累得几近虚脱。好在老人脸上开始有了血色,气息也慢慢恢复。他赶忙拨打120,并呼叫附近群众过来帮忙。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间断地做心肺复苏,尽全力救这个老人。”张毅回忆道,当时很迷茫,也很紧张,跟平时训练时不一样。老人骨头比较脆,怕力度不够不起效果,又担心力度太大压断肋骨,造成二次伤害。

急救车到达现场后,张毅将情况详细告知医护人员,做好交接才安心离开。“这名老人有多年心脏病史,心肺复苏做得非常及时到位,老人也很快苏醒了。”当时也紧急赶到现场的白莲镇卫生所医生邓秋香说。

张毅义无反顾的善举,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面对家属的致谢、大家的称赞,他谦逊地表示:“在生死关头,救人是出于本能,而我又刚好会这项技能,只是履行了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这不是张毅第一次救人。9年前的一天中午,他参加完将乐县红十字会组织的海姆立克培训,回到家就听到1周多岁的小儿子在哭,哭得几乎失声,脸色发紫。

经询问家人,得知孩子刚吃了饼干。张毅按照课上学到的手法,立马把孩子翻过来,面朝下托在掌心上,用掌根击打背上肩胛骨中间,连续拍了十几次,终于吐出一小块饼干,化险为夷。

“我第一次使用就救了自己的孩子,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真的非常幸运。”进入电力行业10多年以来,在多次严格强化训练下,张毅早已熟练掌握正确急救法,并一直坚定地认为其意义重大,在关键时刻能够自救互救。

让救援队伍更专业

作为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的有益补充,为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社会实践力量,将乐县蓝天、火箭这2支民间救援队伍的总人数已达338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人遇到突发情况时‘学而不敢用’是普遍现象,他们会第一时间向救援队发出求救信号,而专业救援是保障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对救援队伍的人员素质、技术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詹芮玲说。

将乐县红十字会通过多次开设专场培训、充分对接上级培训资源,不断提升救援队的救援技能,让队伍更专业化、规范化。“经过严格的专业考核培训,让他们在施救过程中做到既能自我保护,还能造福人民。”詹芮玲说。

5年来,火箭救援队完成救援任务1200多起。“搜寻营救出走小孩、走失老人、车祸人员、受伤运动爱好者等人群,长年开展山地、水域和高空绳索救援,多次自发到龙岩、河南等地参与洪灾、地震救援,止血、包扎、转运及心肺复苏等都是必备技能。”副队长张耀辉说。

1月20日,将乐县万安镇寺许村公路发生一起车祸,一辆三轮车坠落山崖。队员利用绳索一路下降到深达100多米的崖底,最终在距离崖底200多米处,发现尚有微弱生命体征、手臂和腿骨折的伤员,队员为他做了急救包扎。紧接着从崖底硬开出一条路,用担架把他护送上在公路等待的急救车。

将乐县体育中心游泳馆馆长肖睿也是火箭救援队成员,常年参与防溺水安全教育公益活动,有多年的水上救生经验。2022年6月24日17时,高考后从莆田市来到将乐县探亲的小兴(化名)在某处不幸落水,被正好在现场的肖睿及时抢救上岸。

“当时他脸色发黑,心脏骤停,没有了呼吸。”施救现场,肖睿见状马上对其实施徒手心肺复苏,“做完3组心肺复苏,他开始吐水。紧接着又做了2组心肺复苏,他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10分钟后,急救车赶到现场,将小兴送入将乐县总医院ICU病房救治。他在经过6个日夜ICU全体医护人员的不间断地治疗、护理下苏醒了,再经过20天后续治疗,身体逐渐恢复后出院了。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溺水后心跳骤停过,抢救的难度和力度很大。救治溺水病人的难度,取决于溺水时长及恢复心跳的速度。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为我们争取了非常宝贵的时间,为后续各项治疗及器官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ICU科主任邱顺年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