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尤溪:闽台携手助力小镇蝶变

2025-05-12 10:35: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5月12日讯(通讯员 肖丹 张朝圣 文/图)“你是来旅游的吗?去河堤步道走走,这阵子三角梅开得很漂亮。”“记得住一晚,我们这的夜景可美了!”……5月7日,在三明尤溪县联合镇,当笔者背着相机漫步在画有“彩虹标线”的全新柏油路街道时,不时有居民迎上前热情介绍自己的家乡,语气里满是自豪感。

学生在青银书吧举办读书分享会

行走镇上,错落有致的新式民居依河而建,房前屋后花木环绕;三五位老者围坐于风雨廊桥里就着清风闲话家常;河边的水车卷起细密水雾,泛起阵阵清凉;桥下,红鲤鱼等多种鱼类在潺潺流淌的溪流里栖息;精巧构思、造型别致的景观小品伫立在街角、广场,赏心悦目……在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完美融合,田园风光与诗意生活相互交融,一幅宜居宜业和美的集镇画卷跃然眼前。

联合镇的美丽蝶变,得益于闽台乡建乡创的深度合作。

因地制宜

绘就乡建乡创蓝图

2018年,福建在大陆首创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闽台合作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乡建乡创团队跨海而来筑梦八闽。在两岸乡建乡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又一个集镇、村庄焕发新活力。

集镇一角

2023年10月,联合镇入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成为三明市唯一的合作样板集镇项目。伴着闽台携手奏响的乡建乡创交响曲,联合镇成立样板集镇工作专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工作机制,与台湾设计师张孟珠带领的团队(简称“台湾团队”)展开闽台乡建乡创密切协作。

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时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千年古梯田文化元素,张孟珠带领设计师团队与联合镇样板集镇工作专班一起深入调查梳理镇区现状、优势特色与问题短板,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陪护式服务等有益经验,积极推动两地专业互鉴。

“我们以‘古韵联合’为构想,在保留当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从微改造着手,按照‘尊重现场、分类施策’原则,融合梯田元素设计,保证各项目节点建设兼顾经济性与美观性。同时,争取以小尺度空间改造撬动大范围社群效益,展现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本关怀与在地创意。”张孟珠说。

“项目启动以来,镇里携手台湾团队一次次修改和完善样板集镇创建方案,最终确立以‘梯山水岸·悦居联合’为主题,按照‘居民需要什么就建设什么’理念,围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农房建设品质、打造惠民公共空间等成效要素要求,规划设计了29个乡建乡创项目,总投资1580万元。”联合镇党委书记蔡兴荣说。

以人为本

集镇提“质”增“颜”

“起初,有居民认为建廊亭会破坏丹溪桥的整体美感。我以凤凰古城的廊桥为例做群众工作,大伙理解后还提出增设休闲座椅等建议。如今,遵循群众意见建成的廊桥成了大伙日常休闲的首选之地。”联合镇人大主席朱友敏说。

作为样板集镇项目主要负责人,朱友敏介绍,为加快推进节点打造从设计图纸变成实景,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联合镇将项目涉及区域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镇领导负责统筹做好前方项目实施和后方项目服务保障,保证从地面物清理到设计、招标、施工等每一个环节都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推进。

按照“成熟一个项目,做一个项目”原则,联合镇相继推动实施了集镇入口改造提升、沿街立面优化改造、道路白改黑、人行便道翻新改造、集镇绿化改善提升、道路特色标识牌塑造、公厕品质提升、河道清淤、新建鱼鳞坝、优化过河汀步和集镇停车空间规整等项目。同时,结合镇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开展了集镇雨污分离、杆线整治、垃圾分类等,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其间,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联合镇还新建南山尾新型住宅示范小区,解决14户家庭居住需求,并对3户符合条件的村民房屋实施三类农房改造,进一步提升集镇“颜值”和“气质”。

年过八旬的蔡尊潘因老年性耳聋,日常交流困难。为帮助老人化解起床、如厕、出行等方面安全隐患,台湾团队依照老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开展无障碍改造,在屋内安装了安全扶手、床头照明灯、报警器等,还给卫生间配置了马桶、热水器和防滑地面。看到这些便利安全的设施,老人高兴得连连竖起大拇指。

活用空间

打造惠民“金角银边”

遵循“微整治、小投入”理念,台湾团队积极探索闲置空间活化与长效运营模式,为联合镇量身打造惠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既解决群众需求短板问题,又实现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整体提升。

“结合台湾团队的设计,我镇将便民服务中心一半的办公场所改造成长者食堂,并打破政府内部食堂‘围墙’,与长者食堂‘共厨共管’,确保长者食堂长期及低成本运营。同时,全天候开放食堂,为老人提供休憩场所,最大化利用公共空间。”蔡兴荣介绍。

长者食堂

每日午餐时间,长者食堂里便飘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们围桌就餐,气氛融洽。

“荤素搭配吃一餐只要4元,不用自己煮饭,很方便。为了照顾我们老人吃饭,还有乡贤给食堂捐款捐物。”年过六旬的包锦樟一边用餐一边乐呵呵地说,“不用餐时段,我们也可以在这里休息,有时还有年轻人给我们放电影。”

坚持“低成本投入、高效益转化”,联合镇将公共空间建设与环境整治工作、民生工程建设有机结合,盘活闲置公共场所资源,腾让位于集镇核心地段的部分办公场所,相继建成了青银书吧、微乐园、大众茶馆和农耕文化长廊等公益服务场所,各项目串点成线形成配套休闲区,让全年龄段居民共享建设成果。

其中,青银书吧内有书籍900余册,集阅读、茶叙和社交于一体,内部利用阶梯式座椅、书墙等巧妙分隔出茶饮、阅览和休闲等多功能区域。日常,除了方便居民阅读,还有当地学校、医院等在此举办读书分享会、公益讲座以及义诊等活动。

创新模式

铺展乡村振兴画卷

干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为助力样板集镇建设,林义先、陈高亮等多位乡贤积极参与劝导规范占道经营等群众沟通工作;或自掏腰包购买鱼苗增殖放流;或筹集资金在镇区以及各村投放数百把休闲座椅……

居民参与微乐园卫生保洁工作。

不仅公共空间需要群众共建,公共治理更需激发群众力量。“为了保障公共空间日常运行和维护,我们引入‘时间银行’创新机制。参与公共空间服务的居民可获得‘时分券’,未来可用于兑换所需的服务,如长者食堂送餐、家电维修、陪伴出行等。”张孟珠说,通过时间互助模式,鼓励居民自主参与、互助互惠,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这场闽台合作的乡村振兴实践,联合镇不仅改变集镇面貌,更探索出一条“文旅+产业”发展路径。依托联合梯田和久泰小镇这2个国家AAA级景区旅游资源优势,当地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塑造“联合梯田三宝”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水果+”休闲农业新业态,以及“景区+潮玩”旅游模式,持续推动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今年,联合镇将继续强化沟通对接、积极争取资金,加快推进闽台乡建乡创样板集镇二期创建,实施乡贤促进会办公楼活化利用等3个项目,谋划梯田文化科普馆等项目,补齐农产品展销、青年创业等功能布局短板,提升集镇建设质量,提升群众宜居幸福指数。”蔡兴荣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