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接轨 与产业相融——三明:让客家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2025-07-22 16:00: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艳艳 |
分享到:
|
东南网7月22日讯(本网记者 肖晓敏 通讯员 巫建辉)2025年6月10日,三明市客家文化保护工作迎来重要里程碑: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三明市)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从“实验区”到“保护区”的跨越,不仅是对三明市多年来客家文化保护工作的肯定,更彰显了三明在文化传承与融合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 70多岁的老锡匠童振光戴着老花镜,正专注地敲打锡器。张彭城 摄 名录建设:夯实文化传承基础 在清流县长校镇留坑村,一处土木结构的老屋内,“叮叮”声不断,火星四溅,70多岁的老锡匠童振光戴着老花镜,双手布满老茧,正专注地敲打锡器。 “这是邻村后生结婚订购的锡器。”童振光面前摆放着新制的锡壶、茶具与酒海,錾刻的鸳鸯、牡丹栩栩如生,承载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摸清非遗“家底”,是保护传承工作的基石。2017年以来,三明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客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工作,文化工作者们深入乡间地头,走访民间艺人,建立传承人花名册,为非遗传承保护筑牢基础。 得益于政府部门的保护措施,2019年2月25日,清流长校打锡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童振光也在三年后被评为三明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童振光所制的锡器,不仅工艺精湛,许多作品还有了收藏价值,慕名而来的客人遍布全国。他表示,趁现在还打得动,会尽力多做一些大家喜欢的锡器,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将客家打锡技艺传承下去。 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三明市客家文化的历史脉络。从民间技艺到传统戏曲,从民俗活动到特色美食,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和情感,每一位传承人都是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者。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明市新增客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6个、非遗传承人59位。其中,新增宁化石门山祁剧、清流客家三角戏等1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邱恒勇、赖庆发等9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增宁化客家小吃等5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童振光等7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新增县级项目136项、传承人48位。 客家服饰与青海民族服饰同台展演 平台搭建:拓展文化展示空间 为推动客家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三明市持续加码传承体验设施建设,通过优化平台设施,为客家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打造广阔空间,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在市级层面,三明市投入100余万元对三明市非遗博览苑进行提升改造,新建三明市非遗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艺学堂,打破传统展示边界,以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同时,全市范围内授牌107家非遗传承所、15家非遗工坊,构建起多层次的非遗传承网络。 不仅如此,三明还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肉脯干制作工艺、锔瓷技艺等特色非遗项目已在厦门、泉州等地开设传承体验基地,让三明客家文化在更广阔的区域“落地生根”。 客家服饰与青海民族服饰同台展演、客家特色乐器展陈列。7月2日,“山海相连·客韵传情”2025年三明市客家文化走亲展示展演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活动现场签署了《文化共建合作协议书》,明确两市在文化传承保护、公共文化项目、特色品牌建设、场馆馆际合作、活动交流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两地文化资源与服务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探索两地文化合作新路径。 各县(区)也纷纷发力,以文化平台建设推动客家文化传承。明溪县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大力推进综合非遗馆建设提升、肖家山非遗馆等项目,深挖当地客家文化底蕴;清流县投入2.08亿元建设红色文旅教育实践基地,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有机融合,拓展文化传承新路径;宁化县累计投入12.3亿元,其中7900万元用于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县中央红军出发地核心展示园,3000余万元用于闽台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建设,通过文旅融合、两岸交流,为客家文化注入新活力。 平台设施的建设,为非遗传承人搭建起展示与交流的优质平台,让传统技艺得以切磋精进、代代相传,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创造了近距离接触客家文化的机会。走进这些文化空间,人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非遗表演,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深度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精髓。 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三明市将继续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文化传承体验设施,持续拓展客家文化展示空间,让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青水畲族乡“畲客同心·非遗同行”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举办 文旅相融:重构文化生态格局 暑期新启,宁化县的客家文化体验热潮涌动,作为客家祖地,宁化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体验项目,成为亲子家庭感受客家魅力的热门之选。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县中央红军出发地核心展示园(下文简称展示园),来自福州的林先生正给儿子口述客家草鞋的红色故事,配上“客家儿女跟党走”的主题讲解,让红色精神与客家文化的交融更具感染力。 “客家文化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能亲手触摸、亲口品尝、亲身体验的生活。”宁化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暑期推出的“客家文化亲子研学路线”,串联起展示园、交流中心、非遗馆、印刷博物馆等点位,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玩中悟,让客家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7月12日,2025年“绿都三明·尽享非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系列活动——青水畲族乡“畲客同心·非遗同行”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举办。客家文化、畲族表演、美食特产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共享盛宴。以客家蓝、客家祖地等元素和畲族的少数民族经典凤凰元素为创作灵感,推出传统舞蹈、祭祀舞蹈及非遗展演、篝火晚会4个篇章展演,巧妙地将畲族与客家深厚的情缘和千年非遗的当代风采打造成别具一格的舞蹈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畲族文化,领略客家风情。 近年来,三明市不断强化客家文化的内涵建设,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项目和品牌,以文化内涵升华旅游体验,将旅游体验作为文化传播衍生发展的载体,吸引游客深入参观,实现文旅相融。 让客家文化成为景区的“明星”,景区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言”。2020年以来,三明市依托传统村落、旅游景区设立项目传承与展示点,利用“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客家民俗展演、非遗“六进”等活动共计800余场。连续举办30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和12届“石壁客家论坛”,创新 “祭祖 + 非遗展演 + 客家美食” 模式,累计接待来自国内20多个省、海外30个国家地区的客属及游客150万余人次,助推三明文旅向新发展。 让文化与生活接轨、与产业相融,三明市以客家文化为笔,在新时代绘就“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画卷。 “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是三明市客家文化保护工作的新起点。”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目负责人表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三明市将从平台搭建、品牌建设、文旅融合、人才队伍等多维度深化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千年客家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持续生命力。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