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大田:“六共”破局结三效 红菇“映红”林改路
2025-09-08 12:11:5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红菇长势喜人。大田县林业局供图 东南网9月8日讯(通讯员 吴贵戊)近日,走进三明市大田县东风农场盂坂自然村,连片的阔叶林下,红菇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收着成熟的红菇,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美丽画卷。烤房内,烘干后的红菇散发着清香,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盂坂村,阔叶林覆盖率达92%,2024年红菇干品产量1500多公斤,销售额400多万元,户均分红近9万元。这组亮眼的数据正是当地“生态美、百姓富、乡村和”的生动写照。源于盂坂村创新实践的林下红菇“共识、共护、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六共发展模式,为大田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写下生动注脚。 共识:破“双赤字”困局,定改革方向 “以前红菇林没人管,村民、外人都来抢,一年少收上千公斤,树也快砍完了,真是‘山快秃了,菇快没了’。”说起过去,盂坂村村民刘晓燕记忆犹新。彼时,红菇林因“产权不清、管理无序”陷入“生态与发展双赤字”,成为制约村民增收的“拦路虎”。 转机源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依托2008年“分林到户、确权颁证”和2023年“活权、用权、增效”两轮林改政策,大田县紧扣三明市“千万工程”经验与农村“八项改革”部署,明确“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思路。 同时,大田县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森林“四库”功能,大力推广盂坂村“六共”发展模式,推动林下红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盂坂村确立“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核心方向,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不将林地承包权、林木经营权物理分割到户的前提下,将集体山林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引入合作社规模经营,凝聚起“护山才能富山”的全村共识。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唤醒“沉睡的资产”,实现从“静态配置”向“动态优化”升级,使森林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资本,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红菇茶。大田县林业局供图 共护:守生态底线,护红菇根基 “现在谁也舍不得砍树,烤菇用的木炭都从外地买,这林子可是我们的‘绿色银行’。”盂坂村护林队队员苏顺灶说。 为守护红菇生长的“根基”,村里组建专业护林队,每天沿固定路线巡护,杜绝竞采、盗采;制定“不采幼菇、大小分级”采收标准,避免因破坏红菇菌丝而减产。村里还定期开展林下清理、抚育补植,重点保护红菇依赖的阔叶林。如今,盂坂村阔叶林覆盖率从历史低点恢复至92%,森林蓄积量、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红菇年产量较改革前稳定增长,实现“生态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共建:聚多方力量,强产业实力 “单家独户干不成大事,合作社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八峰天然菌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光地介绍。 2007年,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盂坂村整合全村2600亩红菇林,成立专业合作社,变“分散经营”为“规模发展”;创新推出“332”轮换承包模式——3个村民小组分别管护3片林地、每2年轮换一次,既保证管护的连续性和积极性,又让每户村民都能参与产业的经营管理。 为解决红菇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护还不够科学等问题,大田县创新构建“专家驻点+院校合作+企业联动”体系,积极申报成立福建大田红菇科技小院,为红菇企业、村集体和林农科普红菇管护知识、开展技术服务、培养专家人才,并开展红菇原生境研究、保育扩繁技术攻关,推动红菇产业从“自然采收”向“科学培育”转型。目前,全县红菇扩繁面积达1.2万亩,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共治:建规范机制,促公平运行 “所有交易都在合作社里公开,谁也搞不了‘暗箱操作’,我们放心。”村民刘晓燕对红菇林经营管理的公平性赞不绝口。 为杜绝改革前“私下交易、利益输送”问题,盂坂村推进“四清”建账——清资产(红菇林地、林木)、清资源(红菇产地及生长环境)、清合同(历史承包、管护协议)、清项目(红菇保育、采集、加工、销售),明晰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林木经营权的归属;严格落实集体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要求,红菇林经营管理、产品定价销售等环节均通过公开平台操作;推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山林管护、统一组织采菇、统一技术烘烤、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分红,让产业运行“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农户采收红菇。大田县林业局供图 共享:分改革红利,富全村百姓 “去年我家分了8万多元,今年红菇行情好,分红肯定少不了。”村民郑奇才拿着分红账本,脸上满是笑容。 改革后,盂坂村将集体山林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按股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目标,推动集体林权从“确权”向“活权、用权、增效”转变。目前,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红菇真正成为家家户户致富的“金元宝”。 这一模式还带动大田县红菇产业发展,全县红菇产地从最初的10余村扩展至180余村,总面积达3.33万亩,年产红菇超1万公斤,产值突破5000多万元,更多林农共享林下经济发展红利。 共赢:创多赢模式,作示范样板 如今的盂坂村,不仅生态优、百姓富,乡村也更和谐了。抢采红菇引发的邻里纠纷没了,村民集体意识、合作精神显著增强;“仙峰”红菇品牌打响后,还带动雷竹、芙蓉李、金线莲等林下经济发展,形成“一业兴、多业旺”的格局,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多赢”。 “盂坂村的‘六共’模式,核心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捆在一起,实现‘护山’与‘富山’的共赢。”大田县林业局林改办负责人范成垚表示,该模式为山区偏远村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未来,大田县将继续深化林下红菇“六共”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碳汇交易等创新机制,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