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宁化深化体制创新 搏击新的航程

2019-10-30 11:23:24伊世海 刘才恒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jpg
宁化城区(伊世海 摄)
2.jpg
方田村幸福院,老人在用餐(刘才恒 摄)
3.jpg
淮土镇团结村发展小黄瓜产业助力贫困户增收 (赖全平 摄)
4.jpg
宁化河龙贡米产区(黄尉锋 摄)
5.jpg
宁化县城东小学(陈建林 摄)
6.jpg
石壁镇杨边村美丽乡村建设景象(陈建林 摄)
7.jpg
宁化河龙贡米收割场景(罗旺水 摄)
8.jpg
经过治理后的宁化水土保持科技园(刘才恒 摄)
9.jpg
治平畲族乡鸡公岽风电项目(李长金 摄)

东南网10月30日讯 深秋时节,走进宁化,处处生机盎然,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工业园区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田野山林中,有忙碌的身影和蓬勃的产业;莽莽青山,一片翠绿,让人陶醉其中。

5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宁化县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宁化。

在机制活方面,宁化县大胆探索、深入体制创新,重点推进社会关心的焦点、政府关心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等一系列改革事项,探索实践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

“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三全三扶一档”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四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小学打基础、初中练好腰、高中求突破”山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模式、“48字水土流失治理机制”……这些体制创新亮点纷呈,激活了县域发展的一池春水。

精准脱贫 不落一户

清晨,宁化济村乡三村,贫困户陈一秀起床查看蜜蜂,前年底,她通过养蜂脱贫,对今后的日子,她很有信心。夜幕降临,在淮土镇的南方牧业有限公司打工的贫困户张清承下班,每月的工资让曾经贫困的家庭越来越宽裕……

一幕幕变化背后,是宁化县干群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与笃行。

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宁化是全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针对以往贫困户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2014年,宁化县探索建立了“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并在全省推广。干部结对帮扶“六个一”“四自问”“六看六抓”等“组合拳”又快又准,大大加快了脱贫攻坚进程。

一场以精准扶贫为关键和重点的脱贫攻坚战役在宁化全面打响。

为实现摘掉贫困县“帽子”的目标,宁化县在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强化保障真扶贫。抓医疗保障,在全面落实省市大病救助、特殊病种精准医疗扶贫叠加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政策对个人承担部分再报销50%。2017年以来,共为2659人兑付医疗叠加保险补助554.7万元。抓教育保障,2016年探索创建了“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截至2019年9月,帮助33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实现“零保教费”入园,帮扶建档立卡大学生897人次,发放县级助学金653.2万元,累计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253笔,金额2350万元,帮助160名建档立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抓住房保障,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2016年以来,累计搬迁安置6390人,其中,国定贫困2964人、省定贫困915人。同时,对643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确保住房安全有保障。抓兜底保障,将因病、因残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政策纳入低保统筹。2019年7月将农村低保标准线从原来的6144元提高至6456元,2019年1—10月共为农村低保对象2234户5276人发放低保金2137.31万元、为特困人员590人发放救助金605.52万元。

——扩大增收真脱贫。在村集体收入增收方面,从2017年起,将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增收试点资金2350万元按年化收益率8.4%,投入县城市经营公司、县水电开发公司等国有企业,村年均受益4.2万元;对174个种植烟草的村实施烟叶税返还政策,其中返还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烟叶税每年426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增收6.5万元以上;对自有收入低于5万元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投资收益政策,彻底消除空壳村。农民增收方面,突出发展“两米两茶一稻种”特色产业,带动2000余个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坚持就业培训脱贫一批。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和客家小吃、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两后生”完成学业119人、培训2000余人次。2018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1295人;坚持“托底增收”脱贫一批。针对“无劳动能力、无发展产业”的两无人员,坚持实施土地量化折股、资源资产性收益扶贫。2016年以来,全县实施上述项目196个,累计整合各类扶贫资金5600余万元,2100余个贫困人口获得分红400余万元,平均每人每年增收600余元。

截至2018年底,全县210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摘帽退出64个,建档立卡在册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

老有所养 少有所学

宁化县农村老年人口有5.3万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84.1%,农村养老形势严峻。

近年来,宁化县开展农村养老服务改革,探索实践“四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让老人在幸福院过得舒心。在第十九次全省民政会议上,宁化县作典型经验发言。

宁化县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民非组织登记,分两批登记成立38个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着力破解养老服务场所无人管、不会管、没钱管等问题,实现幸福院管理组织合法化、资金管理规范化。

在方田村幸福院里,老人过得很舒心。这里实行生活互助化。70岁以下老年人共同结对帮助其他体弱多病老年人,帮助解决劳作、就医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推行用餐互助,贫困户、低保户实行免费午餐。老人娱乐本土化,开展祈剧、木偶戏等传统艺术表演,还有唱山歌、红歌,体验木活字印刷技艺等,让老人其乐融融。老人们还享受到专业社工的服务。县政府安排资金65万元,通过公开招标购买葛藤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服务,重点为方田等4个乡镇的高龄、失能、半失能、独居对象等高风险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幸福院里习俗文明化。养老服务中心会员每年缴纳10元会费,60岁以上逢十的老人,重阳节由服务中心组织在幸福院集体祝寿。会员每年缴纳1元互助款,会员去世由中心组织追悼仪式。

如今,这一模式已在16个乡镇推广,幸福院成为老人的“乐园”,到幸福院参加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多。

老有所养,少有所教。

近年来,宁化县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要素保障,打造特色名片,完善激励机制,全力推进基础教育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在发展要素保障上,2016—2018年,县财政投入教育支出分别为4.7亿元、5.14亿元、6.28亿元,分别增长11.29、10.25、22.7个百分点。争取省上改薄资金4953万元、县配套2882万元,建设校舍等6.51万平方米。出台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加快城区扩容和乡村学校建设,城区新增学校9所、小区幼儿园6个,增加学位13775个;乡镇新改扩建学校4所、独立公办园8所,设学前支教点73个。

宁化县努力打造“书香”“墨香”两张名片。县里建设“阅读长廊”“书吧”“图书角”800余个。开展“主题阅读”“阅读考级”“经典诵读”和“名著精读”等系列活动。以“互联网+”阅读,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人均达38本。在书法名片上,建设书法专用教室36间,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练字20分钟制度。创建省级以上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11所,成为福建首个、全国第5个“国家书法教育示范区”。

在教育质量上,宁化县深化“适合教育”,探索十二年“一盘棋”发展模式,坚持“小学打基础、初中练好腰、高中求突破”,构建“点链片”三维发展一体化质量体系。即选准“突破点”,在各阶段教育打造龙头学校;打造“教育链”,打造各学段、年段质量衔接过关“教育链”;形成“协作片”,以片区协作共同体等推进城乡质量整体提升。

宁化县创新“正向激励”机制,出台《葛藤人才行动计划》等系列激励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实行“多教多酬”“优教优酬”“差别考核”等,让老师们的工作劲头更足。

一系列“组合拳”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2015年以来,全县中高考质量连年位居全市前列,考取“985”“211”院校334人、872人,其中清华、北大有15人。省、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全市初中教育工作会先后在宁化县举行。

水土治理 青山更绿

在宁化淮土镇,林木绿意盎然,鸟儿振翅飞翔,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景象,不断展现在人们眼前。

多年前,宁化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2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14.8%,紫色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程度强烈、治理难度大,被列为省一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而西部的淮土、石壁等镇则是治理难中之难。

2012年以来,宁化县推进实施48字水土流失治理方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5万亩(其中23.7万亩属于重复治理巩固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占县域总面积比例由2011年的14.8%减少到2018年的9.8%。

这份沉甸甸的绿色发展成绩单,来之不易。

治理任务艰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如何破解治理难题?

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宁化县财政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国有独资水保生态建设公司,带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引进厚德等14家民营企业、培育16户种植大户承包5.1万亩水土流失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开发。

土地流转、农户入股。探索了水土流失治理与油茶产业相结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新路子,将分散承包经营的山地集中转租到村集体,引进承包大户成片治理开发,引导农户以山地、油茶林等入股,实行“确保基数、增产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已引入社会资本1.5亿元,承包水土流失地8.7万亩,石壁、淮土等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已入股农户1.1万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

管住柴刀、以电代柴。对水土流失区农户实施燃料补助工程,引导群众以电代柴,让群众心甘情愿“收起柴刀”,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补助3300万元,相当于使用薪柴5.9万吨,约为7600公顷林地一年的生产量,所保护林地相当于同期完成的水保林面积的3倍。

……

宁化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治理区内的植被覆盖率从65%提高到81%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81%,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宁化奋力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宁化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在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取得新成绩、作出新贡献。(刘才恒)

“348”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三步工作法”(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四因四缺分类法”(“四因”即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四缺”即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八种帮扶模式”(结对帮扶型、入股分红型、基地托养型、资金互助型、资产盘活型、创业培育型、订单带动型、搬迁改造型)。

“三全三扶一档” 教育扶贫

“三全”即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管理,“三扶”即扶志、扶智、扶助,“一档”即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8字水土流失 治理方针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