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大县“变脸”记
2020-03-02 10:17:50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
分享到:
|
大田县是福建省水泥生产大县,近年来,大田水泥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年产量达1000万吨。 在国家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背景下,大田县加快水泥企业“变脸”,追求低碳梦,水泥大县“老树发新枝”。 创下全国首条生产线 “当年,岩城水泥1吨卖450元,比其他品牌贵50元。”大田县经信局局长杨维瓦说,上世纪90年代初大田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水泥厂,“当时价格也特别高,有人开玩笑说一吨水泥可以换来一吨面粉。” 改革开放初期,大田水泥行业应运而生。从1980年开始,桃源、太华、上京、广平等4个乡镇先后办起水泥厂。1992年,大田有25条立窑生产线,从业人员1300多人,产能达到30万吨。当年,全县生产水泥20.15万吨,实现产值3131万元,占乡镇建材工业总产值的82.2%。 1995年,岩城水泥、岩马水泥、石凤水泥等品牌名声在外。水泥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横向联合,通过技改和股份制改革,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建起全国首条日产500吨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同时,在仙游、泉州、闽清、福州等地创办联营企业,经济效益居大田全县工业企业首位。 大田县水泥厂生产的“岩城”牌425#R水泥,在1991年获得国优银质奖,为全省同行首创。企业进入国家中型企业行列,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先进企业和国家二级计量管理单位。厂长谢元藩在1988年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市场动荡,遭遇寒冬 水泥行业是个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居全国第二,用煤总量是继电力和钢铁之后占到第三位。水泥企业的矿山资源消耗与生态破坏,也是突出问题。 1992年,大田水泥企业兼并扩大规模,成立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11个集团。然而之后,全国水泥行业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低迷的价格十年间没有变动。大田水泥行业,经历了早期“丛林式竞争”,到高增长下的“联合重组”,再一路低迷陷入僵局。 “各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很多水泥企业负债累累,改制后的工人下岗。”杨维瓦介绍。 2008年以来,大田县根据上级有关加快水泥结构调整的工作部署,分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计划,3年时间完成淘汰落后立窑水泥生产线16条、产能139.4万吨。 2017年,进一步淘汰了岩城水泥“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 1条,去产能20万吨……通过淘汰落后,腾出产能空间,为新型水泥生产“腾笼”。 壮士断腕,涅槃重生 新常态下,水泥行业如何解决产能过剩和供大于求的老问题,如何应对需求下降的新问题?经过10年探索,大田县逐步培育起红狮、新岩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改变了过去大群体、小规模的传统立窑水泥生产面貌,实现传统水泥产业向新型环保水泥的转变。 目前,大田县有红狮、新岩、鑫城3家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总产能400万吨/年。 龙头企业红狮水泥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2条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带18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项目,分两期实施,全部建成投产后水泥产能可提升到400万吨/年。一期项目于2010年9月点火投产。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于2016年10月完工试生产,2017年3月获得福建省环保厅《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年处置大田及周边地区工业固废10万吨。 新岩水泥有限公司建设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及配套一条装机容量9兆瓦的余热发电系统技改项目,已经开展产能指标置换和项目报批。 这些项目的建设,使大田县水泥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红狮集团投资建设的危废焚烧和资源化环保项目, 2019年8月建成投产,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成为城市“净化器”。 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大田水泥行业努力实现去产能、补短板、增效益,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全力推动行业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水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陈小琼 林生钟 郑宗栖 文/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