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遇见”科创
2020-05-13 10:11:56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惠萍 |
分享到:
|
“设计+”众创空间工作团队 当艺术、设计和科技创新“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不久前,国家科技部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由三明学院主导运营的“设计+”众创空间名列榜单,成功入选,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这是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的又一块“金字招牌”。这也是学院立足三明实际,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为办学定位,结合区域创新发展实际需要,全力推动艺术与设计搭上“新工科”高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又一生动写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计艺术学是三明学院的优势学科。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教育部认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其中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 “我们探索基于技术、艺术、文化和商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说。近年来,学院构建起集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应用型教学团队及课程“五位一体”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国内多所知名设计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合作,联手培育应用型人才。 2017年6月,学院参与筹备组建福建省数字创意产业教育联盟。同年,打造了三明学院数字创意产业学院、木林森学院以及一系列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此外,与凤凰卫视共建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与福建网龙共建教育部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特色平台为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目前,学院拥有教育部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应用型教学团队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拥有国家级“设计+”众创空间、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产品设计研究中心、省级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等6个。 探索教学改革新路 艺术与设计学院师资力量“硬核”,拥有高级职称教师17人,其中教授8名,硕导1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达90%。秉持“走出去、引进来”观念,学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导教师参加国内外教育论坛、学术交流会议,实行“校内导师+行业企业导师”双代领,与清华、浙大、同济、中国美院等名师对接,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等方式,学院打造了一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先后建立起6个创新研究中心、4个工作坊,以及专业导师工作室,便于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实践。 好平台干出好事业。近年来,该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编著12 部,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59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服务地方项目55项,到账科研经费500万元以上,其中基于可持续的“三农”服务设计研究项目获得福建省政府专项资助。 教学相长。近5年来,学院学生获得美国IDEA、德国红点奖等国际、省内奖项216项;多名毕业生被中国美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毕业生中17.6%到腾讯、网易、洛可可等知名企业就业,平均就业率95%以上;学生创立了福建省漫鱼动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21家企业。 艺术与设计落实处 艺术与设计不是“纸上谈兵”,需要落到实处。学院根据企业需求,构建了基于项目的驱动创新班。通过项目体验、课程植入等模式,协同改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真正解决产教融合落地难题。 2016年,学院与触控科技“联姻”,成立基于“游戏特效”项目的创新班,企业全程参与制订专班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形成专业与产业高度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有4批毕业生在企业就业。 同年,与中国美院成立基于“乡村动漫”的创新班,协同中国美院探索动漫创新教学的普遍规律,让不同学科、不同区域的学生在三明、杭州两地同堂学习,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综合创新能力。 2017年,成立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服务‘三农’”的项目创新班,先后在三元、泰宁、明溪、清流等7县21村,开展了近千人次的设计服务,学生在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建设,满足农民需求。 完成服务地方横向项目86项,技术成果转化15项;关注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数字化VR保护项目;与福建广电集团联合打造的《建本留香》(动画部分)在央视九套播出;教师作品《Bone Marrow Puncture Needle》荣登美国《INNOVATION》杂志……当艺术设计“遇见”科技创新,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硕果累累。 (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王婷 文/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