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推荐专题 >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 > 最新动态 > 正文

百年水仙茶又香——探访大田县广平镇楼高山老茶园

2020-06-17 10:16:25  ​王长达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image.png

陈复兴在查看老茶树

image.png

茶园请来”采茶女“

小溪边一片老茶园,茶树高3米多,树下碎花青影身姿婀娜,琴声悠悠吹动绿波—— 一群女子或采茶,或身着汉服抚琴、展示茶艺,俨然一幅乡居茶乐图。这是大田县小百合合唱团、茶艺队,利用假日相约到大田县广平镇西园村楼高山老茶园采风。记者与我市教授级茶叶专家杜起洪等一同去探访。

“这里的老茶树是我们祖上种的,最老的可能有上百年。”向导陈岳辉说,西园村姓陈的只有他一家,来自上杭县南阳镇。

四片老茶园

广平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8座,楼高山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罗高山,位于莆炎高速文笔峰隧道口右侧。

顺着林业路步行近1个小时,看见一个土墙木屋,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园大队垦植茶园临时驻地遗址,分岔路往右边行进约五六十米,左侧小溪边,有一片当年种植的水仙茶(海拔845米),面积约半亩,单行丛栽,种植规格大多为1.2米×1.6米。选最大的2丛测量,一丛主干近地直径20厘米,树高2.6米,树幅3.14米×4.04米;另一丛主干近地直径约28厘米(似两棵并长),树高3.8米,树幅3.7米×3.6米。茶园附近,杂木、竹林、草丛混生,也依稀可见有其他品种的小茶树,当属于抛荒茶的遗迹。

返回分岔口,向右边上行约半个小时,眼前展现出一片较为平坦的场地,这是陈家从上杭迁来第一代的住址,现在陈岳辉的父亲陈复兴在这做笋干。往左边上方顺溪而上,有一条带状水仙茶园,这里海拔968米,有三四个平台,平台阶梯式相接,总长约150米,台面宽3至10米不等,这时的茶树新梢大多长至1芽2叶,种植规格有序,树高大多在3米以上,丛与丛之间在1.2米—1.8米左右,条栽。有一丛7个主枝直立,直径都在5厘米以上,最粗的8厘米。大棵茶树的分枝部位均较高,下部无枝梢芽叶,只有在树冠中上部的分枝才有新梢。茶园的内壁上和靠外的溪边有棕榈树,高者近8米,“这应是陈家前人种植蓝靛作物后期又间作棕榈树留下的。” 陈复兴说。

顺小溪继续上行约15分钟,跨过小溪向山边上行几十米,又见小垅地里有一片水仙茶树(海拔约1000米处),面积估计不足半亩。较大的一丛径粗18厘米,距地20厘米以上位置有4个分主干,其中距地约40厘米处的主干直径11厘米,树垂直高4.1米,树幅很大,东西树幅6.4米,南北树幅5.2米。

从树的直径看,这三片茶园树龄相近,在50年以内。

“还有一片茶园,树更大,更老。”陈复兴说。

从笋场往右边顺溪上行10来分钟,路上毛竹林中可见不少小茶树,属荒野茶,穿过毛竹林,也有一片相对较老的茶树,上面几畦为水仙品种,下面几畦为菜茶类。山边海拔957米处有一最大的老枞,基部围径85厘米,系两株合一丛,两株围径分别为66厘米和40厘米,大株直径为25厘米,树高5.1米,树幅东北至西南向6.46米,东南至西北向4.5米。

这片茶树,大多枝干披满了青苔、地衣,有些树丛中心主干枯死,从基部再生长出多个枝干成为新主干;但也有可能是同时生长的多个直立主干,而长在中间位置的主干枯死,所以树龄就难以界定。杜起洪说,如属前者,可能树龄有上百年,如属于后者,树龄也应在50年以内。

陈复兴则说,除了第一个点是上世纪70年代末种的外,其他几片茶园茶树他小时候记事起就有了,有的老茶树更早,是他父亲的先辈种的。陈复兴今年67岁,他父亲2013年过世,享年91岁。按此推算,这里最老的茶树达上百年,不少老茶树至少也有六七十年以上。

园中茶叶均为大叶类,叶质厚、硬,老叶叶面微隆,叶缘有微波纹,嫩叶平、深绿、光泽感强,叶尖渐尖或急尖,叶齿较浅或中等密度。

杜起洪说,水仙属于较高大的半乔木型,迟芽种,主干较直立,分枝较稀,叶片较长,芽头较重,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含量很高。

客家蓝客种下的茶

这几片茶园里,一层层平台地用石头垒起,沿着山坳水沟边延伸,多者有十几层。

“这一层层平台地,最早是我们客家人种蓝靛作物垒出来的。”陈复兴说。

陈氏来自上杭县南洋镇,第24代来到大田种植蓝靛,至今已是31代人。早先是垦地种植,先用石头搭好台基,扒下山上肥厚的表土种植蓝靛,但一般种几年土地肥力就不行了,产量低,只好改种茶叶,旁边还种棕榈树,采棕毛卖。

在这荒山野岭垦荒,生活艰辛,当时时局动荡,匪患猖獗,没有点本事哪能行?陈岳辉说,陈家祖上会武功。他曾祖母会功夫,当时来了土匪,把猪掠走,陈家三妯娌发现后,带着木棒拦住路口,土匪见不好惹,就提出让陈家女人煮点东西吃。曾祖母到谷仓取米,只用单手拎下装满米的箩筐,取了米,再单手放回仓里,匪徒见了,知道利害,连忙饭也没吃就逃走。靠着勤劳,靠着好功夫,陈家在西园扎下了根。

记者近几年走访大田县广平镇北洋崎、三元区中村乡大焙坑,发现当地都散布着像上杭陈氏这样种蓝靛、种茶的客家人。陈复兴说,上世纪60年代,他十来岁,跟着父亲走北洋崎或石马岬去卖山货,一路上都有客家乡亲。去年三元、大田一带的客家人在中村乡杜水村盖了联络站,相互联谊。

让老茶成为新名片

《大田县志》载:“茶产虎鼻崎者佳,可以疗病。他产为土茶。”“茶,多种。有水仙最佳,甚少。田民所饮者,多山茶。”

楼高山的老茶也能治病。陈复兴说,这茶能治拉肚子,抓一把煮来喝,有效果。

原来,这山上到处是茶园,后来荒废了,大多改种竹子。退休后,陈复兴回到家乡种竹,制作笋干卖。近些年他雇人采老枞水仙茶的新梢,请当地制茶师制成红茶。“水仙茶发芽迟,在高山种的,春来新梢刚长到1芽1至2叶,就可避过倒春寒冻害,一年只采一次,一般‘五一’节时采。叶片肥厚,耐泡,好入口,不会麻、涩。”

“这是老枞水仙,更适合制岩茶。”杜起洪说。

如何让楼高山水仙老茶成为西园村的一张名片?陈岳辉不仅向茶叶专家请教,还请来当地音乐人、茶艺师、摄影家,希望共同泡好这道百年的老茶。(本报记者 王长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