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功臣 爱驻岩城
2020-07-03 09:37:47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
分享到:
|
吴祖德的从军照片 吴祖德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三等功。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文/图 87岁高龄的吴祖德,退休前是大田县医院院长、主治医师。 老吴原籍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参军入伍,在抗美援朝战地救护伤员时,发现敌特杀人及时示警立功。后随部队转战福建,转业从泉州到大田支援建设,筹办了多个乡镇卫生院。1974年,吴祖德光荣入党,1987年6月被中共三明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1月,被三明市政府授予“三明市职工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12月,卫生部授予他“从事卫生防疫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6月30日,笔者拜访了老吴,听他讲述往事。 苦孩子当了解放军 吴祖德身世坎坷。 “我不知道生身父母是谁,听说父亲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母亲改嫁,是一位姓邓的婆婆把我抚养成人,我跟着他们家的孩子一起姓吴。”吴祖德说。 邓婆婆还告诉他,他当年是被丢在城门洞口的,出生才24天。因为老人有子女,就把他当孙子养。 长大后,吴祖德跟婆婆上山捡柴火,卖了换米。14岁时,他与弟弟吴祖文去重庆给人擦皮鞋,像乞丐一样晚上睡在饭馆的后厨旁边。 “我亲眼目睹了解放军进城,重庆解放后,没有人需要擦皮鞋,我们就回到家乡县城。”吴祖德说。 安岳县刚解放,共产党成立了县大队。17岁的吴祖德参加县大队维持社会秩序,看护国民党官员和土豪劣绅逃跑时留下来的资财,预防仓库粮食被土匪抢夺和烧毁。 救死扶伤,转业地方后,吴祖德一直保持着一名白衣战士的风范。 抗美援朝勇斗敌特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吴祖德和另外6名队员,于9月份调往遂宁军分区。不久,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29陆军医院2分院,做了一名护士。部队开到鸭绿江边,他和战友们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 “当时,只有党团员才能去参加伤员抢救工作。”吴祖德说。 大家穿着朝鲜人民军的军装,不打听相互情况。医院分散在一些小庙和农家小院里,首次接收伤员就超过了700人。许多伤员失去四肢,护理和生活照顾全靠护士。吴祖德每天从早忙到晚,不停地在给伤员换药。 那时的医务人员不配发武器,也不直接上战场,立功的机会很少。但吴祖德在松江省(今黑龙江省)尚志县时,军医院政治处却给他记一次相当于三等功的“一小功”。回忆起那段经历,老人哽咽掩面,几次抬手擦拭眼泪。 1952年9月,一天晚上,驻地下雪,天气寒冷,29院4所的医护人员,白天紧张抢治,安顿好受伤的战士,留下一部分的医生和护士值夜班。20岁的“看护员”吴祖德,白天和战友一起忙碌工作,晚上轮到他值班。因为太累了,大家很快都睡着了。 “有两个特务从朝鲜边境混进来,趁大家熟睡时,杀死了我们22人。”被杀害的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另外还有20名伤员。 吴祖德住在不同病区,他隐约听到隔壁有挣扎声传来,料定有敌情。但他没有枪,于是抓过一根铁棍,慢慢靠近病房。当他来到病房时,看见满屋子都是鲜血,也不知道闯进来了多少敌人。 “有特务,抓特务!”吴祖德大声呼喊。 敌人急忙逃窜,最后被围困在一座山上,两人拒降自尽。 “他们一人拿一把刀,值班女护士的头部正中被砍了一刀,当场失去了生命,熟睡的伤员都是被割喉死的。”吴祖德追忆。 回忆起抗美援朝往事,吴祖德忍不住潸然泪下。 转业从泉州到大田 朝鲜战场停战,部队南下。 “1953年底至1954年初,我们被派到福建来解放台湾。”吴祖德说。 医院最初驻扎在泉州的一个乡村,过了一段时间转移到漳州的龙海县角美镇。这期间,部队开展“文化大练兵”,没有上过半天学的吴祖德读了半年的书。又因为表现好、有战功,再次被保送到部队的卫生学校继续学习1年。 在泉州,吴祖德遇到南安籍女护士林延绥,两人收获了爱情。到了1956年3月,吴祖德被批准复员,转业到妻子的户口所在地。 “本来打算回老家四川,但因为炮击金门在即,福建又缺少医务人才,华东局书记兼福建省委书记韩先楚命令,所属部队官兵复员一律不准出省。”吴祖德说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话。 1958年开始“大跃进”,福建各地掀起了“大办钢铁”运动。大田县隶属于晋江专区,这里有山、有树,有铁矿、有煤,被确定为地区钢铁基地,成立“七一”联合钢铁厂。除永春和德化外,专区7个县调动干部和民工10万大军进驻大田。吴祖德从同属一个地区的泉州调到大田当医生,来支援钢铁厂。 辗转大田创办卫生院 “七一”联合钢铁厂办没几天就解散了。吴祖德被分配到林业系统卫生所,辗转濮溪伐木场、梅林林场等处工作。此后,根据县政府的要求,他又到多个乡镇去创办卫生院,并且一直担任院长职务。 大田县谢洋乡与泉州市的永春县、龙岩市的漳平县接壤,交通不便,解放前屡遭兵匪侵扰,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 1960年7月,吴祖德奉命到谢洋公社筹办卫生院,从梅山公社的濮溪走路到谢洋,山路近百里。但是他二话没说,用两只箩筐挑起一男一女两个年幼的儿女,带上任助产士的妻子和另外3名医生、护士,步行到谢洋。 “谢洋以前穷,没有办公场所,我们住在生产队堆放杂物的草寮里。”吴祖德记忆犹新,县卫生局给了700元办卫生院经费,可这点资金远远不够。 在公社和大队干部的配合下,几个医护人员上午给村民看病,下午和社员一起上山砍木头,扛回来后自己动手建院部。 谢洋的人民对他们很好,初来乍到没有菜吃,村民们经常给他们送,甚至送去了杀好的鸡鸭,彼此感情深厚。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村民们还保护了吴祖德。 大田县民政局副局长林克源分管过退伍军人事务。他介绍:“当时大陆跟台湾关系紧张,谢洋乡山顶上经常有人发信号弹,公安特派员怀疑吴祖德是敌特。” 上级认为吴祖德是个外地人,而且当过兵,几次责令当地民兵对他实施抓捕。村里的纠察队员不执行命令,他们说:“吴院长是好人,不是反革命分子,如果抓他,我们都不干了。”结果,吴祖德毫发未损。 妻子林延绥怕两个孩子学习受到影响,赶紧把孩子送到泉州母亲家里,托付给老人照看。 淡泊名利 初心如磐 吴祖德与妻子林延绥为大田县医疗事业付出了无数心血。 1994年,吴祖德延长了1年多时间退休,因为组织对县医院院长的人选还没有确定。他盼着早日有人来接班,当医生加班加点没有休息日,辛苦了一辈子,想好好陪伴家人。 退休后,吴祖德踏上回乡路,带着妻儿老小找到了亲人。他给邓婆婆立墓碑,刻上自己和儿孙的名字感恩。 林延绥接生过无数小生命。她人缘好,工作尽心尽力,跟随丈夫辗转济阳、前坪等多个乡镇,从头到尾参与了这些地方的卫生院建设。老人活到80岁,1996年过世。生前,她跟女儿和两个儿子说:“我工龄长,如果不是你们父亲当院长,把名额给了其他同事,我早就提几级了。” 从乡镇卫生院回城后,林延绥没有再跟丈夫同行,自己请求到县妇幼保健院,直到退休。吴祖德又继续去筹建大田县中医院,担任县医院院长等职。 他的长子吴志敏说:“母亲说她这一辈子给我父亲耽误了,领的工资很低。” 吴祖德对家人严格要求,从未向组织提要求。吴志敏从小上山砍柴、下地种菜,去隔壁乡镇读书自己挑着米和菜,生活独立,在泉州上了高中。他曾担任过大田县纪委常委、交通局党委副书记,现已退休。妻子在外地带孙子,他住在大田县城宝山路的家里,照顾年迈的父亲起居。 老人耳不背,口齿表达清楚,能够自己上下楼,有时候还会拄着拐杖到河滨走栈道。因为前段时间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引发过去腰伤,现在家里挪动需要借助藤椅支撑。 前段时间,吴志敏邀了姐弟给父亲做90岁生日。他从四川老家寄来的《族谱》中得知,父亲其实是出生于1931年。“档案里记录的出生日期为1933年4月,那其实是叔叔吴祖文的生日。” 吴祖德家乡是四川省安岳县大埝乡新房村,养父母迁居安岳县城先锋街。吴祖德有姐姐、弟弟和妹妹,弟弟吴祖文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批入朝参战的炮兵,后回四川,仍然健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