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聚焦 > 正文

建宁县巩固脱贫成效奔小康工作侧记

2020-09-28 09:29:59  陈晓星 饶丽英 陈美玲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红土地上绽放“幸福花”

——建宁县巩固脱贫成效奔小康工作侧记

●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陈晓星 饶丽英 陈美玲

金秋时节,行走在建宁县,处处可见人们幸福笑容。“‘苏区红’‘生态绿’,是建宁的‘底色’和‘亮色’,也是老区建宁开展脱贫攻坚的‘底气’。”建宁县主要领导说,这些年来,建宁县抓住时间点、下足“绣花功”,51个贫困(空壳)村村级收入平均达到30.66万元,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空壳)村、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苏区红”,让“底色”更靓

周末,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的红军兵工厂参观点热闹非凡,围满了各地来参观的游客。“现在,我们的小山村人气很旺,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在水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省纪委监委干部詹志勋高兴地说,在节假日,这里每天接待的游客量都会翻番。水尾村是“中央红军村”,地处偏远,位于两省三县交界,距建宁县城70公里。近年来,村里修缮了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苏区银行等红色遗址。红色遗址修缮后,必须发挥作用。今年,村里开始探索村企合作的运营模式,引入专业公司,组建福建省闽赣红色产业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水尾红色小镇景区。为了争取村民支持,7月1日起,公司先试运行一个月,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改进意见。“发展红色产业,让村财村民双增收是关键。”客坊乡党委书记谢鸿福说。“保底收入+利润分成”的分配机制受到欢迎,即每年先确保村里12万元固定利润后,其余部分由村、企再各分50%,确保户户都有分红。同时,公司优先聘用村民参与用工、优先购买本地农产品。“打‘红色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水尾村党支部书记谢文雄表示,近一个月水尾村就吸引了2800多名游客,公司营收13万元。2019年全村百姓享受旅游产业分红6.8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9615元,全村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7人全部顺利脱贫,实现了村民和村财的“双增收”。

“生态绿”,让产业更优

眼下,在建宁这片红土地上,产业扶贫已成为扶贫“利器”。

9月20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贫困户曾忠平和妻子正忙着把收割好的杂交水稻运回家。今年,曾忠平的烟后制种面积共20亩。“收成不错,平均亩产200多公斤。”曾忠平告诉我们,现在制种全程都是机械化,20亩杂交水稻分两次就能收割完,3天时间内就能全部烘干。

“山区要发展,还得因地制宜,靠产业发展,变‘输血’为‘造血’。”县委主要领导说,只有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才能增强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效。

贫困户变“股东”,贫困村有“分红”。建宁县采取“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贫困户分红”的形式,进行精准扶贫。“以前,想都不敢想,像我这样的贫困户还能翻身做‘股东’。”叶华忠说,现在,他既是合作社的股东,又是合作社的员工。“杂交水稻制种和果树,还有在合作社打零工的收入,再加上合作社股金收益分红,预计收入可达2万多元。”说起收入,叶华忠很兴奋。

在溪口镇,这里的贫困户也享受到了“量化折股”带来的红利。

2016年底,溪口镇将上级扶贫资金100万元分别投入闽赣省际农机植保服务中心的信远、建勤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入股合作社后,其中 70 %作为村集体入股资金,30 %作为全镇建档立卡兜底贫困人口238 户505 人入股资金,并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建宁县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选择种业、莲业、光伏等优势产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070余万元用于实施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试点。2016年以来共辐射带动贫困(空壳)村51个、平均增收3万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3000余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眼下,老区苏区建宁通过产业扶持、贷款贴息,对接岗位、服务就业,量化折股、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盘活“三资”,抱团联户、村企合作等机制,实现贫困户、贫困村脱贫增收。

近年来,建宁县以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为抓手,突出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莲业、种业、果蔬、林业、烟叶、旅游、电商等七大扶贫产业,保证每个贫困户都有两个以上增收项目。设立12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基金,为贫困户发放无抵押担保贷款和提供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政策,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36户5068.48万元,其中存量贷款197户812.73万元,累计发放贴息资金332.13万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