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福建日报看三明 > 正文

宁化:产粮大县如何念好“粮食经”

2022-04-10 08:26:01  方炜杭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4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刘博文 刘才恒 俞慧)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公布新一轮32个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认定名单,宁化县入选。

宁化是农业大县,也是原中央苏区重点县,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央苏区贡献了大量的粮食。2021年,宁化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7.83万亩,粮食总产量17.74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三明市第一,是三明唯一国家级产粮大县。近五年,宁化三次获中央财政产粮(油)大县奖励。

春耕时节,记者深入宁化田间地头,探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产粮大县的生动实践。

“绿稻红花”生态耕种

走进宁化县河龙乡紫云英示范基地,大片紫云英竞相绽放,成为装点田间地头的亮丽风景。

“以前每到秋收后,田地就闲置。去年领了免费种子,种了50亩紫云英。紫云英作为天然绿肥,每亩大约减少氮肥用量30%,可以节省近千元。”前进村河龙贡米种植户杨家民指着眼前的紫云英花海说,今年他打算种植河龙贡米55亩,眼下即将开始翻土播种。

河龙贡米是宁化县近年来推广种植的特色优质大米,经过多年发展,在省内外已颇有名气。

“过去种水稻追求高产,如今讲究绿色优质高效。”河龙贡米水稻种植示范区项目负责人曾仁杰介绍,为提升河龙贡米品质,实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河龙乡开始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及绿色防控高效栽培新技术。

去年10月,宁化县农技站牵头全力推广绿肥生产,在河龙乡推广水稻与紫云英轮作绿肥压青培肥地力生态耕种模式。为保障紫云英种植后的成活率,农技部门全程服务,免费为农户提供绿肥种子,开展技术指导,目前河龙乡共种植紫云英1000余亩。

“通过生态耕作模式,减少田间化肥用量,增加土壤肥力,贡米品质进一步提升,实现良性循环。”曾仁杰说。

“田保姆”全程代劳

春耕时节,一种土地托管新模式在宁化县石壁镇悄然兴起,水稻从种到收由“田保姆”全程代劳,村民们当上“放心掌柜”。

“往常春耕季节,都是我们自己买种子、育秧苗,现在有了‘田保姆’,大家过上了清闲日子。”眼下虽是农忙时节,但石壁镇邓坊村种粮户徐志芳却乐得清闲。今年,他承包了300余亩地种植水稻,全部托管给合作社种植。

“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效益和效率也提高了,比如农户自种水稻每亩地成本约800元,合作社全程托管成本只要600元左右。”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伍炳民介绍。去年,富民合作社完成水稻托管种植2万多亩,业务还拓展到江西赣州等地。

近年来,宁化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农户”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托管”的组合方式,把农户的耕、种、防、收等生产环节托管出去,在农忙时节,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粮食丰产丰收也更有保障。

目前,宁化县春耕春种农业机械达5790台(套),全县19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社会化服务形式助农生产。去年12月,宁化县被认定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精深加工延伸链条

延长农特产品生命周期,延伸农业产业链,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是宁化县探寻农业提质增效的又一突破口。

近年来,宁化县围绕畜禽养殖、特色果蔬等传统农业产业,引进惠农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大肉制品精深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推动农产品往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方向拓展,不断做大供应链,补齐加工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农副产品销路。

福建惠农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忙着对槟榔芋进行深加工。“公司目前已投产两条槟榔芋生产线和一条肉制品生产线,建成4000多立方米库容的冷库。今年还将新建蛋制品深加工生产线两条和竹笋制品深加工生产线一条。”公司负责人李道华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1亿元,有效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在精深加工上,河龙贡米正全力打造全产业链。

2019年6月,三明河龙贡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50万元,购入智能化大米加工设备,产能大幅提升。目前,河龙贡米产业园二期建设正有序推进,规划了稻米油、清酒、种业薏米加工等子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集稻种、米、副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于一体,辐射带动当地粮油产业转型升级。

“有公司收购,销路不用愁。现在种植河龙贡米比普通大米的收入每亩高300多元。”河龙乡河龙贡米种植户老李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